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9卷  第6期

编者絮语
城市设计师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张爱华
2021, 39(6):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6.001
摘要:

“城市设计”一般指研究城市形体环境形态的科学。其内涵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密切相关,并延及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和城市管理学等,主要研究对象为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的空间。基本目的是满足社会、经济、物质功能和审美心理等多层面需求,改善城市形体环境质量,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研究乡村地区形体环境形态的科学目前并无完善定义。2020年10月,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出乡村地区的形体环境形态设计不宜套用城市空间的设计手法,而要充分吸收城市设计中尊重自然、传承文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方法,整体统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营造富有魅力和活力的美丽乡村。保护乡村自然本底、凸显本土文化特征、加强特色村镇的保护与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空间品质,体现出国家层面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概念纳入乡村地区的形体环境形态设计的意志导向。相较城市里建筑周围或建筑之间的空间,其面对的空间对象更为复杂多元,更迫切需要研究与创新。

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颁布,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乡村地区的形体环境形态设计的基础是体现本土文化特征和保护乡村自然本底;同时,好的形体环境也是吸引人才来到乡村、留在乡村的重要因素,有人才有产。因此,乡村地区的形体环境形态设计与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都有较大关联。

国际上,由于土地功能分区规划带来的种种问题,形态设计逐渐受到重视,与土地功能分区规划形成有益互补。其根据精明增长理论、新都市主义、横断面理论及绿色建筑理念等所描述的场所营造原则,提倡依据地段本身特色的规划和发展,通过调控城乡建设以形成特有的城乡形态,创造形态可预测的公共区域。以美国为例,美国形态设计准则将城乡区域依据形态划分成自然区域、乡村区域、亚城市区域、一般城市区域、城市中心区域、城市核心区域、特殊区域7个类别,每个类别根据自身的形态特色进行不同的三维形态设计的引导与管控。据准则研究(Code Study)小组的统计,截至2020年,世界上已有超过六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形态设计准则的本土化探索,包括英国、法国、新加坡等。

目前,我国建筑师和规划师下乡逐渐成热潮,而我国乡村规划在微观层面上对空间形态的研究与精细化控制还很不充分,乡村地区的形体环境形态设计基本还处于空白。我们有城市设计师,但缺少乡村设计师。城市设计师能否借鉴城市设计的思维和手段,深入研究乡村地区的特点与需求,研究出新的适用于乡村地区形体环境形态设计的理念、方法与技术,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作为一本聚焦小城镇及乡村规划建设管理领域的杂志,我们热切地期望智慧而有激情的城市设计师加入到我们共同的事业中来!


管理与治理
乡村合作治理模式研究——以成都市战旗村和运城市蒲韩乡村社区为例
龙萧如, 叶裕民
2021, 39(6): 5-1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6.002
摘要:
在城市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新的乡村合作治理模式在实践中涌现。本文基于已有精英分类,充分考察普通村民的上升性和治理主体间的流动性,构建“体制内精英—体制外精英—潜在精英”分析框架,增加“领导型—参与型”维度,以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和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韩乡村社区为比较案例,分析两类主流乡村合作治理模式。研究认为,尽管拥有较强的社会资本,但受历史传统、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不同治理主体拥有的资源及占据地位存在差别,集体经济发展良好、传统政治权威较强的乡村表现为体制内精英主导的自上而下治理模式,集体经济发展滞后、传统政治权威较弱的乡村则表现为体制外精英主导的自下而上治理模式,但均以有效协商、联合行动及共同体构建作为主要治理路径。需根据村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合作治理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降低治理成本。
城乡资源流动视角下的我国乡村组织建设探究——以欧洲LEADER项目为经验借鉴
闫宇, 汪江华, 张玉坤
2021, 39(6): 14-2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6.003
摘要:
乡村社会组织是带领乡村发展的基础单元,也是左右城乡资源流动的直接环节。如何通过社会组织更高效地引导资本、资金等城市要素向乡村流动成为了我国乡村组织研究的重要方向。文章从流动路径和流动环境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资源向乡村流动中存在的固有困境,同时结合欧洲LEADER项目在近30年致力于通过在乡村建立“地方行动小组(Local Action Groups)”的方法促进城乡社会网络融合和激活地区内在潜力的经验,探索我国乡村组织在组织构成特征、不同治理模式下的组织功能和相应的发展策略方面可以参考借鉴的内容,并针对中国国情为我国未来的乡村组织架构方向提出建议。研究为解决我国城乡资源单向流动等问题提供了组织层面的参考意义。
乡村振兴
运河流域乡村三生空间重构路径研究——以河北沧州南霞口镇为例
吴思慧, 曾鹏
2021, 39(6): 22-3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6.004
摘要:
中国大运河的成功申遗,为运河流域乡村地区的振兴发展带来机遇,与此同时,运河流域乡村空间发展困境和振兴需求也成为社会多方关注的重点。运河流域广袤的乡村地区拥有独特的绿色生态和文化历史,是三生空间相互交融、相互关联及相互依托的地域。但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运河流域乡村出现生态环境恶化、传统农业衰退、青壮劳力流失等乡村空间发展问题,亟需进行乡村空间重构路径研究。基于此,本文分析总结运河流域乡村三生空间的现状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乡村三生空间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要求,提出通过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生态廊道、严控污染排放优化生态空间;通过优化居民点布局、完善公服配套优化生活空间;通过规模化生产、发展运河特色产业的方式优化生产空间;通过协调融合乡村三生空间引导乡村振兴。并选取镇域乡村进行实例分析,以期为更大范围运河流域乡村三生空间的重构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认知的核心与层次——基于生产生活视角
高俊阳, 储梁, 刘合林
2021, 39(6): 32-3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6.005
摘要: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是聚落居民长期生产生活下人地关系的外在表征,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收入依然是传统农区山地乡村居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对于耕地的强“依附”决定了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基本单元形态。以往的乡村居民点迁并规划往往忽视了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聚落的这种强“依附”作用。国土空间背景下的山地乡村村庄规划中居民点面临着大量的撤村并点需求。而基于村民生计出发的聚落空间形态的认知是传统农区山地乡村规划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从聚落自组织的内在动力——生产生活视角切入,认为传统农区山地聚落空间形态认知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空间形态认知的一般逻辑和层次:“宏观格局—人地平衡单元”“中观村落—农业生产单元”“微观宅院—日常生活单元”,并以若干典型案例阐释说明,以期为国土空间背景下传统农区山地聚落所面临的居民点整合提供自下而上的认知参考和启示。
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与分析——以浙江省三类村落为例
王向彬, 朱铨, 白鸥
2021, 39(6): 40-4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6.006
摘要:
公共空间是乡村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活力进行评价研究,有助于清楚认识乡村公共空间活力现状,从而为乡村发展建设提供更好的支撑。本文基于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发展机制分析,构建由使用者和空间场所两部分组成的指标评价体系,并对浙江省三种不同类型村落的公共空间进行评价对比分析。研究分析表明:(1)三类村落公共空间其活力等级呈古村落 > 一般传统村落 > 新型村落,其研究结果为乡村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提供了有益参考;(2)合理把握使用者行为特征及空间场所特征,对于提升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具有一定作用与意义;(3)乡村人口流失、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冲击、村庄管理形式单一是造成公共空间活力差异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基于社区营造视角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范书琪, 陈晓键
2021, 39(6): 50-5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6.007
摘要:
随着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中政府、村民和社会组织间的关系出现结构性的转变,公众参与规划和决策的意识及诉求愈加强烈,社区营造作为一种解决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困境的新途径,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学者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进展,指出当前保护与发展工作在作用主体及理论方法上存在的成效与不足等问题;通过探讨社区营造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间的关系,论述了基于社区营造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理论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从社区共同体培育、传统文化传承、在地特质延续、景观环境治理、在地产业营造五方面对现有的基于社区营造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理论体系加以扩展,为当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借鉴。
生态景观与风貌
基于模糊分析法的东北乡村景观环境评价研究
姜雪
2021, 39(6): 56-6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6.008
摘要:
乡村振兴已推动我国乡村地区建设提速,在快速建设中乡村景观风貌与环境建设已成为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气候条件、经济条件等限制因素较多的东北地区,景观环境评价体系的建立对景观发展制约要素的明晰、未来景观规划路径的提出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东北乡村景观环境实地调查与分析为基础,结合现有乡村景观评价的相关标准与体系构建指标体系,采用规范条例赋值、类比赋值及推算赋值等方法提出评价标准,运用模糊评价法对村庄人工景观、自然景观及社会环境进行量化评价。研究表明东北乡村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但村庄公共活动空间品质、建筑景观营造、环境管理效率、公众参与程度及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是制约景观环境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结合景观环境评价体系提出优化路径。对东北村庄景观环境评价的研究中,基于模糊分析的评价体系构建使村庄在横向对比中清晰地发现自身景观环境建设不足,准确评估当前形势、找出问题和差距,为村庄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标准与指引,在乡村快速建设时期为村庄环境优化转型提供合理化建议。
理论—规划—管理一体化思路下的省域乡村建筑风貌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闫琳, 孙瑞
2021, 39(6): 66-7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6.009
摘要: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与建筑风貌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然而从省域宏观尺度整体研究并管控乡村建筑风貌始终存在巨大挑战。本文基于2017年湖北省省域乡村建筑风貌研究工作,从理论研究、规划方法和管理体系三大方面提出了一套针对省域大尺度乡村建筑风貌管控的研究成果。一是针对量大面广的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文献研究与现状调研,总结提炼了湖北省乡村建筑风貌整体特征,综合考虑时代变化与百姓需求,提出“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引导目标与原则;二是考虑省级乡村建筑风貌管控的跨尺度特征,提出“两个方面、八个要素”的全要素规划设计体系和分区引导管控思路;三是综合考虑实施操作性与可持续性,提出了“专业协同、共同缔造”的工作机制。研究结论提出,对于省域超大尺度的乡村建筑风貌引导,需要理论、规划、管理一体化的管理思路,既要尊重历史,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特色,又要面向未来,满足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需求;既要系统统筹,形成规划建设指导要求,又要注重差异,满足各地建设的本土化;既要结合管理目标形成近期指导性文件,又要搭建平台实现可持续的工作模式。
扬州地区运河影响下的传统聚落布局与营建
吕婉玥, 吴迪, 郭巍
2021, 39(6): 79-9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6.010
摘要:
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影响下,古代中国开凿了大量的运河,这些运河与自然水系相联通,为聚落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在历代建设中形成了自然—运河—聚落的整体系统。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运河系统影响下的传统聚落系统发展进行解析。首先概述扬州自然环境变迁下运河水利的动态演变,而后从运河系统组成与水利运行两方面对于运河系统进行解析,然后分析运河系统对区域内聚落布局与聚落空间营建的影响。最后以明清扬州城为例,从运河走势与城市轴线形成、山水节点与城市秩序营建、水运交通与基本骨架、运河文化与公共空间发展四方面对于扬州城—运景观体系进行解析,为运河遗产保护、地域特色发展、山水城市构建提供参考。
国际视野
基于生态导向的我国乡村建设策略探讨——美国生态村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倪剑波, 王浩文, 任芳, 程则全, 温莹蕾
2021, 39(6): 92-9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6.011
摘要:
在国家层面积极践行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借鉴国外生态村实践的适宜性经验,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本土化转换,对处于探索阶段的国内乡村生态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文章针对当前我国乡村生态建设存在的不足,基于美国众多生态村案例解析,从经济、自然、文化、社群等方面梳理并借鉴美国诸多生态村实践的适宜性经验,在此基础上从优化生态产业培育体系、拓展生态技术集成思维、创新生态文化传承途径、转变生态社区治理理念等多个维度,探讨了以生态为着手点和推动力的我国乡村建设策略,以期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日本乡村地区色彩管控体系和特点解析
刘隽瑶, 柯珂, 龚志渊, 石蓓
2021, 39(6): 100-10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6.012
摘要:
色彩是城乡风貌的重要组成要素,对塑造空间视觉效果、表达城乡特色有重要作用。我国乡村地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风貌景观受到很大冲击,基于传统营建理念的、与环境协调的色彩构成方式受到挑战。日本自2004年实施《景观法》以来,在城乡景观计划中延续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步发展成熟的色彩规划理念与方法,形成了法制化、标准化、协调化的色彩规划管控体系,对于日本乡村地区的景观修复和美丽国土建设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解读《景观法》实施以来日本乡村地区色彩规划的管控特征和要点,以期对我国乡村地区色彩管控和风貌引导有所借鉴。
乡土建筑
破土重生——南疆绿洲地区生土民居更新模式研究
唐拥军, 张晓宇, 张小东
2021, 39(6): 108-11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6.013
摘要:
文章以南疆绿洲地区生土民居调研为基础,在分析当前南疆民居更新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当地民居传统营建经验和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尝试从营建智慧的延续与发扬、新旧技术的融合与发展、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居功能的拓展与整合、整体控制下的自主更新五个方面,建立“南疆特色生土民居”更新模式,以期为南疆乃至整个荒漠化地区的乡村住居设计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1, 39(6): 117-118.
摘要:
学会协会动态
2021, 39(6): 119-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