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9卷  第7期

编者絮语
不忘初心 共建大业
文兵
2021, 39(7): 1-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7.001
摘要:

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历史时刻,回头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往前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一体两面,如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格局,我们城乡规划建设行业迎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小城镇建设》创办于1983年,近40年来,在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支持下,一直坚守小城镇与乡村规划建设领域,努力引领行业研究与发展,热忱服务科技工作者,踏实搭建行业交流平台。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六个者”战略定位在小城镇及乡村规划建设管理领域得到了具体落实与体现。站在建党百年庆典这一时点,我们需要总结过往得失,在广大行业科技工作者的包容、批评、指正、关怀中,不断完善,继续前行。

近年来,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在该领域还做了以下的努力与实践:承担了《村镇建设发展模式与技术路径研究》《村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村镇宜居社区与小康住宅建设评价体系关键技术研究》《村镇住宅建筑设计标准研究》等大量的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与课题,深耕了《全国小城镇详细调查研究》《小城镇特色规划编制指南》《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政策研究》《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技术指南》等行业调查与研究,编制了《村庄整治技术标准》(GB/T 50445-2019)、《乡镇集贸市场规划设计标准》(CJJ/T 87-2020)等一系列国家与行业标准,完成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专项规划》《青海共和县黑马河乡总体规划及镇区总体城市设计》《张家口市新雪国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湖州妙西镇项目策划及城市设计》等规划设计项目和祝家甸村砖厂改造、西浜村昆曲学社、福州寿山乡乡村振兴实践等乡建探索实践项目。

梳理既有科技研究、项目实践与交流平台的各项工作,笔者认为我国小城镇及乡村规划建设的技术发展还面临一些重要的议题:

第一,如何整体认知我们的领域和在工作中抓住主要矛盾。

无论是从功能、要素角度去看城乡关系,还是从行政管理体制去看“市—县—镇—村”关系,当前还存在各类不协调的方面,这些“面”上的不协调影响镇、村等“点”的发展。同时,镇、村等“点”的发展又各有各的问题,需要将“面”与“点”综合起来体检与问诊,深入具体情况,把脉下药方。药方也要注意循序渐进,抓住阶段性主要矛盾逐步解决问题。

第二,如何在方法上大胆创新与在发展中守住底线。

当前各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速,极大地推动着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进步。一系列新理念、新技术的探索,为小城镇和乡村规划设计技术方法的发展开启新的可能。而在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规划建设方方面面,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改革背景下,发展中需要坚守的各种底线也越来越清晰,在工作中应随时警醒。

第三,如何提供系统化服务与建立多专业协作的技术链条。

我们通过一体化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服务,为地方提供系统化的问题解决方案已是大势所趋,这需要多专业高度协同,牵头团队和牵头专业的认知边界受到极大挑战。如何通过多专业协同的方法、规程、规范研究,建立跨学科协作的技术接口,并不断培养出适应全链条系统服务工作的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之路,我们的村镇规划建设工作也需要在学习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研究与实践,摸索创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村镇发展之路,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也充满喜悦,需要信心,更需要耐心。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愿与各位行业科技工作者一起,不忘初心、孜孜以求、共建大业、共谱华章!

专家笔谈
略论小城镇特色及其文化价值
任致远
2021, 39(7): 5-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7.002
摘要:
本刊特稿
未来乡村的八个图景
杨保军, 曹璐
2021, 39(7): 10-1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7.003
摘要:
本文从乡村空间重构、特色新农业崛起、消费时代的乡村休闲新经济模式、构建城乡资源传导通道、新农人群体出现、城乡公共服务均好、城乡融合的诗意栖居模式、传统村落复兴八个方面出发,兼有背景、路径和蓝图展望的不同视角,粗略勾画中国乡村的未来图景,以期为当前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乡村振兴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的传统村落振兴路径研究——以古徽州地区为例
李久林, 储金龙, 李瑶
2021, 39(7): 16-2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7.004
摘要:
传统村落作为承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场所,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备受政府和学界的关注。以乡愁和记忆为核心的乡土中国主旋律,使传统村落振兴成为传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共识。研究基于传统村落的发展依赖于内外驱动力共同作用的认知,选取徽州地区9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开展实证分析,构建村落发展影响因素的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PLS—SEM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村落主体资源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外部政策、市场等因素起调节性作用,配套设施、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是传统村落赖以发展的支撑性基础要素。传统村落的振兴前提是满足空间的功能需要和文化的精神需要,需立足于尊重自然环境,通过挖潜主体资源禀赋和利好政策引导来实施振兴,根本路径在于通过营造实现文化属性的空间化、“互惠机制”完成社会属性的空间化。
数据经济时代流乡村的发展实践及其转型研究
姚瑾凡, 陈静媛, 毛丽丽, 张云彬
2021, 39(7): 25-3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7.005
摘要:
传统乡村长期处于产业、人口和资本资源缺失的劣势地位,乡村转型面临挑战。数据经济时代的到来给乡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网络购物带动乡村产品发展,网红村带动了乡村视觉消费。本文通过案例比较分析法总结了六座传统乡村向网红村、淘宝村等流乡村发展转型的内容及机制特点:以乡村本身资源禀赋为核心,通过数据经济技术推动,在乡村经济、社会和空间层面创新转型。以期为数据经济时代乡村振兴实践和理论提供创新性启发。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传统村落文化空间营造与发展策略——以安顺市鲍屯村为例
荣玥芳, 王之璇, 曹圣婕
2021, 39(7): 32-3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7.006
摘要:
当前我国传统村落正面临着风貌特色消失、传统文化遗失等问题,在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营造与发展策略,以文化空间为着力点带动传统村落发展,保护传统村落特色风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通过解析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基本内涵、文旅融合与村落发展的相互关系,分析当前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为例,从整体格局、节点、建筑三个层面识别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针对其现状问题提出空间营造方案,并围绕文化空间的功能结构打造、多方主体参与、提高文化空间输出三个维度提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以期营造出能够满足村民需要与游客享受的文化空间。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索——以北京市车厂村为例
孙立, 张梦云, 霍英正, 孙雪谱
2021, 39(7): 40-46,5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7.007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打造乡村特色,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本文以产品三层次理论为指导,从核心层、形式层、附加层三个层次提出牢固文旅基础、丰富文旅表现、创新文旅营销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并以北京市车厂村文旅融合发展实践研究为例,通过分析其现存问题,以及对文旅产品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产品三层次理论为指导的文旅融合发展策略。在探索乡村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同时,旨在为实现同类乡村文旅融合可持续发展做出范本,并扩展到乡村整体发展范畴,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保护与传承
生态脆弱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思考——以环塔里木盆地地区为例
范峻玮, 塞尔江·哈力克
2021, 39(7): 47-5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7.008
摘要:
本文首先在文献调研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脆弱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问题,认为生态脆弱区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即村落更多的是对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因应,认为对其保护利用要重视这种因应关系的延续。其次,梳理了南疆传统村落与脆弱生态环境的因应关系,并据此提出村落与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思路,在总结村落空间营造、通风与遮阳、建构技术等基础上,注重原水利设施的保护利用、注重阴影空间的优化提升、扩增本土功能性绿化植被等具体举措,以期为生态脆弱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供有益思路和科学依据。
社群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的活力空间营造——以苏州东村古村为例
赵慧, 罗超
2021, 39(7): 56-6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7.009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社区的发展也备受关注。作为兼具独特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乡村社区,传统村落内部的社群结构愈加动态化和复杂化,对不同活力空间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复杂。文章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东村古村为研究对象,综合通过访谈调查、概念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古村保护及活力空间发展现状问题的挖掘和梳理,以社群理论视角分析不同社群的行为活动、空间诉求等特征,并与村落现状空间特点进行关联分析,提出不同社群主体对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空间具有不同的影响结果。最后从产业经济活力、社会文化活力、公共空间活力三方面提出东村古村活力空间营造的发展路径,为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借鉴方法。
非遗视角下丹江口市伍家沟村记忆场所的识别和营造策略
陈铭, 谷家雨
2021, 39(7): 66-7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7.010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物质环境的变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承载空间面临严峻的挑战,亟待探寻文化与物质遗存,并进行活化研究。本文以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伍家沟村为例,从现状分析入手,得出其“物质空间难现历史风貌”“文化空间逐渐走向衰微”的现状保护问题。尝试以空间探寻与空间句法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识别丹江口市伍家沟村的记忆场所,激起村民的集体记忆。根据村落记忆场所的识别结果,从“加强记忆场所的空间联系”“构建记忆场所的空间谱系”“保护记忆场所的生活场景”三个方面,提出非遗视角下村落记忆场所的规划营造策略。
生态景观与风貌
公园城市理念下小城镇公园绿地游憩与生态功能协调性研究——以长兴县为例
袁青, 霍锦葭, 冷红
2021, 39(7): 76-8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7.011
摘要: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不仅表明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也反映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出我国在建设城乡人居环境过程中的理念转变和对理想城市建构模式的探索。在此背景下建设公园城市,重点任务就是探讨在不改城市结构、不大搞公园工程的前提下,将现有绿地资源盘活并加以利用,以实现公园绿地空间的优质服务。因此,重视公园绿地发挥生态作用同时提供游憩空间,研究二者协调发展对城镇和人民有着深远意义。在各大城市纷纷建设公园城市的同时,小城镇作为联系城乡的重要区域,其未来发展同样重要。本文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指导,从小城镇公园绿地本体入手,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进行优化研究。结合现状公园绿地分析游憩与生态供给情况,提出内部功能协调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实现公园绿地发挥生态作用与提供游憩功能并行,为小城镇建设成为公园城市提供现实依据。
水适应性视角下泉水聚落生态智慧研究——以泥淤泉村为例
李晓溪, 赵守航, 李运远
2021, 39(7): 84-9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7.012
摘要:
泉水聚落是先人择泉而居所形成的聚落类型,其依托泉水溢流形成的聚落空间极具地域特色。基于取水利用和防洪排涝的双重需求,泉水聚落不断适应、改造区域水环境,最大限度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灾害快速消解,积累了一系列生态智慧。本文引入水适应性理论,从宏观视野下水适应性聚落选址、中观视域下水适应性聚落空间、微观视角下水适应性聚落景观三个层次对泉水聚落适应各种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水适应体系梳理得出分级用水、分质用水、分时用水三个利用层面。研究挖掘泉水聚落的水适应性生态智慧,并总结为与自然相适的水适应原则、与整体相配的水适应体系、与泉相融合的多样化景观三方面,以期为传统泉水聚落保护与更新,以及现代村镇建设提供提供启示。
全要素指引下的广州市村庄风貌管控体系与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刘名瑞, 江涛, 刘磊, 谢洵
2021, 39(7): 94-10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7.013
摘要:
广东省广州市在建设美丽乡村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下提出广州市村庄风貌提升指引的研究课题。本文从我国村庄地区的风貌困境和相关研究分析、广州市村庄风貌的管控原则与路径、风貌管控体系的构建及风貌规划设计策略几方面着手,对本次课题展开深入研究,创新性提炼出村庄风貌七大核心管控要素,以风貌要素为依托,综合概念界定、总体引导、要素分级、具体指引、分类提升五方面,构建形成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全要素风貌管控体系,并对村庄风貌规划设计提出具体策略,以期为广州市村庄风貌提升工作形成指导,并为相关课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管理与治理
基于政策视角的草原乡村聚落聚居模式演进研究——以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为例
郭丽霞, 荣丽华
2021, 39(7): 104-1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7.014
摘要:
内蒙古草原民族由游牧转向定居的过程中,住居模式由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由分散逐步走向大分散小聚居。本文以内蒙古草原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地、人口和经济制度变迁下乡村聚落聚居模式的演进历程与空间特征,解析不同时期的外部政策演进对聚居模式的影响机制。研究认为,外部政策环境对于草原乡村聚落聚居模式有着更加显著的影响,新时期的乡村振兴政策应更加注重与草原“三生空间”互适性研究,以适应于草原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牧民生产生活需求实践。
新基建背景下国土空间信息化建设思考与探索
张东升, 冷红, 丁爱芳, 刘昕哿
2021, 39(7): 112-11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7.015
摘要: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工业4.0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也包括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反映人的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人地关系是国土空间规划研究的核心,人和地的数字化是国土空间信息化的根本。国土空间信息化的总体思路需要从数据创新应用、平台与系统建设、数字仿真等多方面进行探讨,构建以数字为基础、以人和地为核心的国土空间信息化总体框架,对市、县、乡镇国土空间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1, 39(7): 119-120.
摘要:
学会协会动态
2021, 39(7): 120-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