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活态传承视角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再生路径辨析

李文生 黄庭晚 张大玉

李文生, 黄庭晚, 张大玉. 活态传承视角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再生路径辨析[J]. 小城镇建设, 2022, 40(1): 44-5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07
引用本文: 李文生, 黄庭晚, 张大玉. 活态传承视角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再生路径辨析[J]. 小城镇建设, 2022, 40(1): 44-5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07
LI Wensheng, HUANG Tingwan, ZHANG Dayu. Analysis of th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Pa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iving Transmission[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2, 40(1): 44-5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07
Citation: LI Wensheng, HUANG Tingwan, ZHANG Dayu. Analysis of th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Pa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iving Transmission[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2, 40(1): 44-5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07

活态传承视角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再生路径辨析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1.00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编号:51938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风貌特色传承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再造研究——以北京为例”(编号:5187802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文生,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黄庭晚,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张大玉,北京建筑大学校长,教授。。

    通讯作者:

    张大玉,zhangdy@bucea.edu.cn

  •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Analysis of the Protection and Regeneration Pa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Villag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iving Transmission

  • 摘要: 我国传统村落量大而面广,常因保护与利用的掣肘而处于僵化的发展境地,如何营造“人—地”共生的活态传统村落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难点。本文从活态传承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传统村落失“活”的表征及缘由,对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存在的权威话语掌控、价值认定精英化、人地关系割裂等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传统村落保护应转变为社区实践主导、价值认定本土化、人地关系延续的活化策略,旨在为我国村落型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1] 李久林, 储金龙. 199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来自CiteSpace的佐证[J]. 小城镇建设, 2019, 37(12):17-2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04.
    [2] 胡彬彬, 李向军, 王晓波.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R].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3] 农业农村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 (2021-01-04)[2021-07-04]. http://www.moa.gov.cn/xw/zwdt/202102/t20210221_6361863.htm.
    [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EB/OL]. (2021-09-03)[2021-07-04].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9/03/content_5635308.htm.
    [5] Poulios I. Is Every Heritage Site a "Living" One?Linking Conservation to Communities Association with Sites[J]. The Historic Environment:Policy & Practice, 2011, 2(2):144-156.
    [6] 王军, 李岚. 山西襄汾丁村古村落民居活态化保护模式研究[J]. 建筑与文化, 2014(4):56-62.
    [7] 欧阳国辉, 王轶. 中国传统村落活态保护方式探讨[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2(4):148-152.
    [8] 王登辉, 吴晓敏, 何东, 等. 基于活态保护思想的翁里怒族传统村落保护规划[J]. 林业调查规划, 2017, 42(3):144-150.
    [9] 杨贵庆, 开欣, 宋代军, 等. 探索传统村落活态再生之道——浙江黄岩乌岩头古村实践为例[J]. 南方建筑, 2018(5):49-55.
    [10] 谢冶凤, 郭彦丹, 张玉钧. 论旅游导向型古村落活化途径[J]. 建筑与文化, 2015, 12(8):126-128.
    [11] 龚翔. 民间工艺驱动型传统村落活态保护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控拜村为例[J]. 贵州社会科学, 2018, 39(3):64-69.
    [12] 高璟, 吴必虎, 赵之枫. 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的传统村落旅游活化可持续路径模型建构[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0, 39(4):73-78.
    [13] 吴必虎. 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J]. 社会科学家, 2016(2):7-9.
    [14] 喻学才. 遗产活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之路[J]. 建筑与文化, 2010(5):16-20.
    [15] 谢冶凤, 郭彦丹, 张玉钧. 论旅游导向型古村落活化途径[J]. 建筑与文化, 2015(8):126-128.
    [16] 乔晓光. 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 2004.
    [17] Wijesuriya G. Living Heritage:A Summary[EB/OL].[2020-04-07]. https://www.iccrom.org/wp-content/uploads/PCA_Annexe-1.pdf.
    [18] 弗朗索瓦丝·萧伊. 建筑遗产的寓意[M]. 寇庆民, 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19] 屈册, 金钰涵, 张朝枝. 哈尼梯田"申遗"过程与旅游发展中的权力实践[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40(3):64-69.
    [20] ICOMOS. International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numents and Sites (the Venice Charter)[EB/OL].[2021-07-04]. https://www.icomos.org/charters/venice_e.pdf.
    [2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7.
    [22] 冯骥才. 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 民间文化论坛, 2013(1):7-12.
    [23] 杨文明. 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村老寨发生严重火灾暂无人员伤亡[EB/OL]. (2021-02-14)[2021-07-04].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1330862415200.html.
    [24] Ioannis Poulios. The Past in the Present:A Living Heritage Approach Meteora Greece[M]. London:Ubiquity Press Ltd. Gordon House, 2014.
    [25] 赵晓梅. 活态遗产理论与保护方法评析[J]. 中国文化遗产, 2016(3):68-74.
    [26] Erica Av Rami, Randall Mason, Marta de la To Rre. Values and Heritage Conservation[M]. Los Angeles:The 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 2000.
    [27] 赵夏, 余建立. 从日本白川荻町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5(2):38-43.
    [28] 吴兴帜, 彭博. 论文化遗产的价值分层[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41(2):50-57.
    [29] 王璐. 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延续性"[J]. 中国文化遗产, 2019(5):52-5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7
  • HTML全文浏览量:  5
  • PDF下载量:  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7-2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