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良渚古城遗址区民生差异化发展现状与振兴策略研究——基于三个典型边缘聚落的比较与分析

张志豪 马锡栋 郭少卿 都铭

张志豪, 马锡栋, 郭少卿, 都铭. 良渚古城遗址区民生差异化发展现状与振兴策略研究——基于三个典型边缘聚落的比较与分析[J]. 小城镇建设, 2021, 39(4): 64-7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8
引用本文: 张志豪, 马锡栋, 郭少卿, 都铭. 良渚古城遗址区民生差异化发展现状与振兴策略研究——基于三个典型边缘聚落的比较与分析[J]. 小城镇建设, 2021, 39(4): 64-7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8
ZHANG Zhihao, MA Xidong, GUO Shaoqing, DU Ming.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and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of the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ree Typical Marginal Settlements[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1, 39(4): 64-7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8
Citation: ZHANG Zhihao, MA Xidong, GUO Shaoqing, DU Ming.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and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of the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ree Typical Marginal Settlements[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1, 39(4): 64-7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8

良渚古城遗址区民生差异化发展现状与振兴策略研究——基于三个典型边缘聚落的比较与分析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8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近代城市风景空间整合背景下江南园林的演化与转型研究”(编号:18YJAZH016);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传统风景园林空间演化及对城乡景观形态的影响机制研究”(编号:LY17E080023);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基于积极老龄化理念的乡村公共空间适老性优化设计与养老模式研究”(编号:2021R40604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志豪,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在读本科生;马锡栋,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在读本科生;郭少卿,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在读本科生;都铭,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历史理论专委会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传统建筑分会专家库成员。

    通讯作者:

    都铭,du3824@163.com。

  •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Research on the Status Quo and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of the Differential Develop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ree Typical Marginal Settlements

  •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多数大遗址的保护建设都与当地的边缘聚落出现了明显矛盾。作为我国新石器时代著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的建立与村落城镇化之间产生了“保护限制村落发展,发展破坏遗址保护”的悖论。与此同时,保护区周围的大部分村落的发展趋势均出现了明显差异。然而,目前相关政府与机构对于各个边缘聚落出现众多差异化问题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也未能做出有效、及时的应对。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区内的朱村村、黄泥口村及华兴社区为例,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了不同类型边缘聚落民生发展的居民需求结构,并据此设计了不同类型需求的满意度评价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访谈的形式,对各个村落自身发展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协同进行评估。最后,通过比较研究三个村落的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类型的边缘聚落提出相应的振兴策略,以期为我国大遗址区域的保护建设提供参考。
  • [1] 王吉尧,苏唱,梁晨.文化遗址及周边地段景观系统初探[J]. 绿色环保建材,2018(12):67-68,71.
    [2] 李亚娟.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开发[J]. 辽宁农业科学,2019(1):60-61.
    [3] 朱珏. 农村城镇化与文化遗址保护的契合——以良渚文化遗址保护区为样本的分析[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28-34.
    [4] 陈稳亮. 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基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探索[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
    [5] 程龙. 中外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比较研究——以古建筑及其遗址开发利用为例[J]. 城市问题,2000(6):29-31.
    [6] 邵甬, 阮仪三.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J]. 城市规划汇刊,2002(3):57-60.
    [7] Alain Marinos.Practicein reappearance of the value of urban cultural heritage in France[J]. Time Architecture,2000(3):14-16.
    [8] 刘曙光. 文明古国、遗产大国、保护强国——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速写[N]. 中国文物报,2003-09-12(5).
    [9] Phillips C.. Comment on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archaeologyandculturalheritagemanagement:anassessmentfrom case studies in southern Africa and elsewhere[J]. Current Anthropology,2008,49(2):479-480.
    [10] Kaltenborn B.P., Thomassen J., Wold L.C., World Heritage status as a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local futures? A case study from Vega in Central Norway[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3,21(1):99-116.
    [11] Simpson K.. Strategic planning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as contributors to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1,4(1):3-41.
    [12] Damm C.. Archaeology, ethnohistory and oral traditions:approaches to the indigenous past[J]. Norwegian Archaeological Review,2005,38(2):73-87.
    [13] 孟宪民. 梦想辉煌:建设我们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和园区——关于我国大遗址保护思路的探讨[J]. 东南文化, 2001(1):6-15.
    [14] 喻学才. 遗址论[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 2001(2):45-49.
    [15] 陈同滨.中国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多学科研究[M]//徐嵩龄, 张晓明, 章建刚.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的实践与理论进展.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84-203.
    [16] 赵荣, 李宝祥. 发展观光农业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J]. 经济观察,1999(1):34-37.
    [17] 陈文敏. 保护与发展——以云南省为例谈历史文化名城的动态保护[J]. 城市开发,2003(1):15-16.
    [18] 斩绥东. 殷墟——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J]. 决策探索, 2002(6):15-16.
    [19] 龚良. 论明祖陵遗址的保护利用[J]. 东南文化, 2002(3):85-96.
    [20] 黄光宇, 李和平. 山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论重庆黄山陪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J]. 城市规划,1998,14(3):43-45.
    [21] 权东计, 朱海霞. 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发展战略研究[J]. 经济地理,2003,23(3):409-413.
    [22] 阚耀平, 焦黎, 蒙莉. 新疆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思路[J]. 干旱区地理,2000,23(2):149-154.
    [23] 田林.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24] 董欣. 陕西大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04.
    [25] 所萌. 城市边缘区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D]. 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
    [26] 陈稳亮.村落型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雍城遗址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3):119-125.
    [27] 陈稳亮, 杨新军, 赵荣. 遗址区居民生活质量与遗址保护态度研究——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07(1):18-24.
    [28] 郑育林, 唐远志, 张立. 基于博弈论的大遗址保护区政府与居民搬迁行为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9(6):1053-1055.
    [29] 吕琳. 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30] 蒋明辰. 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同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5.
    [31] 曹恺宁. 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在遗址地区规划中的应用——以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地区整体改造为例[J]. 规划师, 2011,27(1):46-50.
    [32] 孙伊辰. 城市大遗址周边环境保护规划策略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2013.
    [33] 陈稳亮, 赵达. 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规划探索——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4):44-49.
    [34] 李标标. 大遗址与所在地居民共生关系初探[D]. 西安:西北大学,2017.
    [35] 陈稳亮, 季佳慧, 周飞. 基于民生需求的米脂窑洞古城保护与利用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8(1):44-51.
    [36] 赵中枢. 名城城郊型大遗址保护规划初探——以咸阳西汉帝陵群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5):96-100.
    [37] 李晓玲. 大明宫遗址周边地区现状调查分析[J]. 城市问题,2006(2):97-99.
    [38] 李晓莉, 马骁. 殷墟考古大遗址公园建设与保护区内经济发展探析[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6):86-88.
    [39] 骆晓红. 大遗址保护中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以良渚遗址的保护为例[J]. 南方文物,2018(1):112-115.
    [40] A. H. Maslow.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4):370-396.
    [41] 陈稳亮. 大遗址保护研究中民生问题研究综述[J]. 城市问题,2014(11):27-32.
    [42] 郑育林, 黄伟, 甘洪更, 等. 大遗址区城市改造与提升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为例[J]. 文博,2016(3):89,101-104.
    [43] 王晓敏."生态博物馆"视角下的汉长安城遗址空间环境保护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87
  • HTML全文浏览量:  5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3-0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