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歙县文化遗产旅游适宜性及发展策略分析

李瑶 李久林 储金龙

李瑶, 李久林, 储金龙.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歙县文化遗产旅游适宜性及发展策略分析[J]. 小城镇建设, 2021, 39(4): 54-6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7
引用本文: 李瑶, 李久林, 储金龙.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歙县文化遗产旅游适宜性及发展策略分析[J]. 小城镇建设, 2021, 39(4): 54-6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7
LI Yao, LI Jiulin, CHU Jinlong. Evalu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Sui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Taking She County as an Example[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1, 39(4): 54-6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7
Citation: LI Yao, LI Jiulin, CHU Jinlong. Evalu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Sui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Taking She County as an Example[J].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 2021, 39(4): 54-6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7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歙县文化遗产旅游适宜性及发展策略分析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04.00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古徽州传统聚落空间网络特征、形成机制及对乡村规划的启示”(编号:516780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瑶,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李久林,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讲师;储金龙,安徽建筑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

    通讯作者:

    李久林,ljiul90@163.com。

  • 中图分类号: F592.7;X321

Evalu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Sui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Taking She County as an Example

  • 摘要: 文化遗产旅游是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动态、可持续的途径之一。研究从文化生态学出发对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文化生态展开分析,确定了文化遗产旅游适宜性评价的三个维度,基于自然地理数据、文化遗产数据、POI等多源数据,使用GIS插值模拟、InVEST生境质量评估等空间分析技术,叠加得到歙县文化遗产旅游适宜性分布格局。发现歙县文化遗产旅游呈现出“中部沿线高、南北边缘低”的适宜性格局;部分乡镇受制于交通等设施而旅游适宜性较低;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与适宜性评价结果,提出系统性的共生协调、适宜性的特色统筹、生态化的保护发展三条策略路径,希冀为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与理论参考。
  • [1] 鲍展斌, 李包庚. 习近平文化遗产观及其时代价值[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8):65-74.
    [2] 杜晓. 基于文化生态的长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z1):210-213.
    [3] 张灿强, 龙文军. 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困境与传承路径[J]. 中国农史,2020,39(4):115-122.
    [4] 祁润钊, 周铁军, 董文静. 原真性原则在国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评述[J]. 中国园林,2020,36(7):111-116.
    [5] 柏贵喜, 王通.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标准体系构建[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4):52-56.
    [6] 杨建军. 通过立法的文化传承[J]. 中国法学,2020(5):127-145.
    [7] 马晓娜,图拉,徐迎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J].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49(2):121-142.
    [8] 陈雅忱.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地方性开发路径[J]. 经济地理,2020,40(2):227-232.
    [9] 郑文换.从文化遗产保护到文化旅游开发的乡村振兴之路:以韩国河回村为例[J]. 西北民族研究,2019(2):153-160.
    [10] 王安琪,王硕.农业文化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以新疆农业文化遗产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0,41(10):222-228.
    [11] 陈海鹰, 李向明, 李鹏, 等. 文化旅游视野下的水利遗产内涵、属性与价值研究[J]. 生态经济,2019,35(7):141-147.
    [12] 陈炜, 凌亚萍. 基于RMP分析的广西北部湾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18(6):62-65.
    [13] 储金龙, 李瑶, 李久林. 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的线性文化遗产现状特征及其保护路径——以徽州古道为例[J]. 小城镇建设,2019,37(12):46-52,60.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 12.008.
    [14] 江娟丽, 杨庆媛, 张忠训, 等.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J]. 经济地理,2019,39(6):205-213.
    [15] 刘春玲.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路径选择——以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山西档案,2017(1):148-152.
    [16] 范建华, 李林江. 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几点思考——以广西花山岩画为例[J]. 理论月刊,2020(10):80-88.
    [17] 石迎春.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协同发展的困境和探索——基于汶川县的田野调查[J]. 西北民族研究,2020(3):171-177.
    [18] 戢斗勇. 文化生态学论纲[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5):1-7.
    [19] 崔明昆. 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5):58-64.
    [20] 江金波. 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与新构架[J]. 人文地理,2005,20(4):119-124.
    [21] 卢松, 张小军. 徽州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2019,39(12):204-211.
    [22] 刘伯山, 王培鑫. 新时代徽州传统文化遗存的开发与价值评估[J]. 学术界,2019(4):135-147.
    [23] 王博杰, 何思源, 闵庆文, 等. 开发适宜性视角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评价框架——以浙江省庆元县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0,28(9):1382-1396.
    [24] 任唤麟.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以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国段为例[J]. 地理科学,2017,37(10):1560-1568.
    [25] 王新民, 刘新星, 张登新. 基于GIS的陇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评价[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9,31(3):16-22,3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5
  • HTML全文浏览量:  8
  • PDF下载量:  4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3-0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