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41卷  第2期

编者絮语
乡村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
2023, 41(2):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2.001
摘要:

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出现负增长,人口总量净减少85万, 2021年或将成为我国人口总量的峰值年( 14.13亿人)。按照常住人口口径,乡村人口负增长要早于全国人口负增长25年。 1995年以前我国乡村人口一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 1995年达到了最高值( 8.59亿人),其后开始快速下降,至2000年,我国乡村人口跌破8亿大关, 2009年跌破7亿大关,到2015跌破6亿大关,1995至2022年的27年间我国乡村人口累计减少了约3.7亿人。

乡村人口快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向城镇的快速集聚。 1995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约为29.04%, 202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5.22%, 27年间城镇化水平提高了36.1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城镇化率增幅约为1.34个百分点,即年均1500万以上的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镇。在人类城镇化历史上,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最为波澜壮阔的图景。

快速城镇化也推动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开始出现快速下降,同期叠加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到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3,远低于人口世代更替所需的水平( 2.1)。从城乡两个部分来看,总和生育率都呈现持续走低态势。但由于城乡计划生育政策上的差异,乡村地区总和生育率始终高于城市地区。 2020年我国乡村总和生育率为1. 54,略高于全国水平,但乡村少子化特征已经十分明显。

人口少子化又进一步促发了乡村人口老龄化。理论上,由于乡村地区人口生育率高于城镇,平均寿命又低于城镇,因此乡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应该慢于城镇,但现实中,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情形。乡村人口早老、快老、更老现象更加突出,主要原因也是长期的、持续的、大量的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的快速转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显示,乡村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20.04%,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3.82%。和全国老龄化数据相比( 2019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2.6%),乡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中长期来看,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降低,城镇化速度将日趋放缓( 2022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仅仅提高了0.5个百分点),但城镇化、少子化现象仍将持续较长时期,乡村人口总量快速收缩趋势不可逆转,预期到2035年乡村人口总量将跌破3亿人。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建设,未来将如何应对乡村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稳步推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调整,是业界需要持续研究的重大课题。

理论与方法研究
基于城乡融合的科创城市与特色小镇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环巢湖地区为例
刘爽, 徐怡芳
2023, 41(2): 5-10,4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2.002
摘要: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主要聚焦于大中型城市,偏向大中型城市的创新政策将会造成创新要素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平等、城乡差距扩大。城乡科技创新的协同有助于城乡之间创新要素的流动、减少城乡差距,但乡村受制于产业基础薄弱、与城市空间障碍大等原因,较难与城市形成创新协同。特色小镇是科创城市与乡村的联结点,特色小镇与科创城市协同发展,有助于辐射带动乡村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和社会公平。科创城市与特色小镇的协同路径包括空间互补联动、产业协同布局、功能复合开发等。本研究以安徽省环巢湖区域为例,分析了科创城市与特色小镇协同的先决条件,探究了科创城市与特色小镇的协同发展路径,以期为今后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多维度分阶段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以广西合山市为例
黄经南, 朱志宏, 周俊
2023, 41(2): 11-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2.003
摘要:
城镇开发边界作为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需刚性管控的“三线”之一,对其划定的探索已有一段时间,但尚未形成统一的划定方法。本文在总结相关政策及当前各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在多维度视角下分阶段的划定方法,即从资源承载、发展需求、形态研究和刚弹结合等视角出发,通过初划、融合、优化、校核四个阶段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合山市的实例表明,通过以上方法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既能有效保护城市的资源本底,也能提高城市用地的集约节约程度。
新时期发达地区镇村布局规划优化方法探索——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郭培, 初冠廷, 张洵
2023, 41(2): 20-2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2.004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把“三农”工作和城镇化放在了同样高度,对乡村地区的发展与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发达地区乡村具备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外部推力与基础优势,而镇村布局规划以乡村空间为载体,引导形成生态宜居的镇村体系,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探讨发达地区镇村布局规划优化方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聚焦发达地区乡村特点,对传统镇村布局规划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审视,认为新时期发达地区镇村布局规划优化应重点从规划编制思维、空间优化路径、建设管理措施三方面进行探索,并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为例,从强化底线管控与多规协同、优化城乡共融的全域都市田园乡村新格局、细化适应发达地区乡村特征的建设管理措施等方面提出发达地区镇村布局优化路径。
基于大数据的历史文化名城业态多样性与城市活力关联性研究——以建水古城为例
徐语遥, 翟辉
2023, 41(2): 30-3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2.005
摘要:
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城市空间形态、功能业态的多样性与城市活力的相关性是城市规划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来说,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要维护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要发展旅游,如何平衡两者是个关键问题。本文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历史文化名城作为研究对象,在古城与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的两大片区范围内,运用手机信令数据表征城市活力、POI数据分析商业业态特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业态布局与城市活力的关联性。通过研究发现:业态的多样性与城市活力的时空分布并非完全正相关,业态的品质才是决定其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而跳出古城发展更有活力的旅游新区是平衡古城保护发展矛盾、避免“活着的古城”被景区化的有效路径之一。
南水北调水源地乡村产业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丹江口库区十堰段为例
张屹然, 马婷婷
2023, 41(2): 40-4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2.006
摘要:
本文以丹江口水库湖北十堰段的两个县级行政区(郧阳区和丹江口市)为研究区域,基于乡村产业信息,利用量化方法,对乡村产业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继而通过OLS模型,量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地区乡村产业总体呈现西北—东南走势,中东部地区密度较高,主体围绕库区主湖面分布;丹江口市“县—镇—村”空间结构特征明显,郧阳区仅在中心组团出现较强聚集,“镇—村”层面产业发展较为均质。量化验证后发现,人口密度及地形坡度对产业格局影响较大,邻水及交通优势村庄与产业发展在此地区未发现强相关性。最后,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结合前述分析及实地调研,划分4种镇乡镇发展类型,并尝试分类提出对应发展策略及建议。
管理与治理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国外农村社区空间治理的研究进展
肖张荣, 张榕珊, 张俊杰
2023, 41(2): 50-57,6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2.007
摘要: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的发展受到广泛关注,而其空间治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成为近年学术界持续探讨的热门话题。本文首先在理论基础、要素构成和演化过程三个层面解释农村社区空间治理的内涵与特征。然后通过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国外农村社区空间治理相关文献的脉络展开研究,研究进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以问题为导向的农村社区空间治理的起源与重点;(2)以目的为导向的农村社区空间治理的手段与机制;(3)聚焦在区域特征和微观对象等多样化主题的空间治理类型。最后提出国外学者关注的四个重点议题,为我国农村社区空间治理相关实践提供更多思路。
基于双参照点的绿色宜居村镇建设项目运维效果评价研究
刘晓君, 谢天
2023, 41(2): 58-6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2.008
摘要:
项目运维效果评价是检验建设成果并促进项目实现目标的重要一环。文章针对绿色宜居村镇建设项目运维效果评价依据固化且忽略管理者主观价值感受的问题,提出基于双循环项目学习理论和前景理论,构建包含决策目标和动态目标的双参照点项目运维效果评价模型。首先根据项目特点运用扎根理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以决策目标为参照点的基础上,结合灰色预测模型和项目管理者的预期判断,设置反映动态目标的现实参照点,并依据价值函数计算项目运维效果综合前景值;最后选取典型绿色宜居村镇建设项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按双参照点前景理论进行项目效果评价更能反映其实际运维情况,同时也能刻画管理者对项目表现的价值感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行业引导与基层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景观风貌治理体系建构探索
刘建阳, 谭春华, 钟嵘, 王超君
2023, 41(2): 66-7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2.009
摘要:
快速城镇化发展使得传统乡村风貌逐渐丧失独特的韵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景观风貌的治理是重塑“乡愁”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大成桥镇鹊山村实践,从乡村景观风貌的现状问题出发,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规划”思想,延展“景观风貌”内涵,提出乡村景观风貌塑造的思路;同时在尊重乡村规划治理条件的基础上,对行业引导与基层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景观风貌塑造与管控实施机制进行探索,以期为完善乡村规划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人居环境整治
人地关系视角下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公服设施布局优化探析——以陕西子洲县为例
段德罡, 李凯欣
2023, 41(2): 73-8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2.010
摘要:
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乡村社会的发展认知由“底线思维”向“发展思维”转变,村民需求由“生存型”向“品质型”转变。加之近年来国家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落实与深化,乡村公服设施建设的“量与质”都有了较大提升,但由于忽视了村庄的地域特征、人口发展、村民需求等因素,使得现有乡村公服设施配置出现使用效率低下、空间品质不佳、功能关联性较差等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乡村公服设施空间布局分析,采用田野调查、POI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子洲县公服设施问题主要体现在需求供给错配、空间布局错位,功能行使错用三方面。最后基于人地关系视角,探寻人口流动与地理空间对公服设施配置的影响,并提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乡村公服设施优化布局策略,以期为提高我国乡村地区的发展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苏州市乡村地区公厕服务水平评价及布局优化研究
郭松, 佟旭, 张振龙
2023, 41(2): 83-9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2.011
摘要:
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成为国家战略,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治理逐渐成为热点议题,乡村公厕规划建设是亟待改善的短板之一。为有效解决乡村地区用厕矛盾及问题,文章根据乡村地区公厕研究现状,提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乡村公厕服务水平评价与布局优化的技术路线,并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利用缓冲区法、两步移动搜索法、洛伦兹曲线法分别对乡村地区公厕的服务范围、服务质量、服务公平性进行分析,总结出乡村地区公厕服务问题与供需矛盾。最后,研究在乡村地区公厕服务水平评价基础上,运用集覆盖选址模型对乡村地区公厕空间布局进行优化,为乡村地区公厕规划建设提供合理方案,以此推动乡村地区美好人居环境改善。
乡村振兴
“十四五”规划背景下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路径研究——以浙江省文成县为例
刘双, 朱铨, 王向彬
2023, 41(2): 94-10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2.012
摘要:
“十四五”规划背景下,“未来乡村”建设将成为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与新思路。本文在梳理浙江省“未来乡村”试点建设进展的基础上,总结“未来乡村”建设实践经验与不足,并以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为例提出可供全省参考借鉴的“未来乡村”具体建设路径。研究分析表明:(1)系统总结发展经验,推广先进范式,形成统一概念与标准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点;(2)浙江省各地市“未来乡村”建设多借鉴未来社区经验,且契合乡村振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阶段性目标;(3)“未来乡村”应抓住建设主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平衡“技术”与“人本”,从而实现乡村永续发展。
基于上海市沈杨村的大都市近郊乡村道路建设思考
江浩波, 胡一诺, 蔡靓
2023, 41(2): 103-11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2.013
摘要:
城乡融合作为我国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未来城乡发展的主要导向。其中城乡交通一体化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推手。长期以来,我国城乡道路的建设水平差距较大,在城市近郊地区需求与实际情况矛盾尤为突出。本研究通过分析乡村道路设计标准、相关法规文件及乡村道路建设的具体情况,梳理得出近郊乡村道路的问题主要在于:道路设计标准与实际需求不匹配、规划建设管理归口多样、管理养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研究建议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域全要素的空间管理架构,探索统一的城乡道路规划建设管理养护体系,并将大都市近郊地区乡村主要道路纳入城市道路系统,推进乡村主要道路的规划、建设、管理、养护工作纳入城市道路系统,提升乡村地区道路的管理与建设水平。最后以上海市近郊地区顾村镇沈杨村作为实证分析,以期为推动大都市近郊乡村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县域规划
基于企业流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
黄勇, 方劲松
2023, 41(2): 111-1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3.02.014
摘要:
县域村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构建合理的村镇体系结构是推动县域村镇发展的关键手段之一。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发展要素的加快流动无疑会引起村镇体系的重构。基于此,本文以重庆市涪陵区村镇为例,基于村镇企业投资关系构建涪陵区村镇体系网络,从“点—线—面”三个层次构建网络指标,分析企业投资关系下涪陵区村镇体系的重构。研究结果表明:(1)村镇体系呈现出水平化与垂直化的特征;(2)村镇功能组团呈现出空间上分散但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现象;(3)依据结果提出从网络化的角度来明确村镇节点的层级、职能的规划思路,并基于此构建企业流下的涪陵区村镇体系。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3, 41(2): 120-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