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40卷  第4期

编者絮语
新格局下的绿色低碳村镇发展探讨
李芬
2022, 40(4):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4.001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动下,村镇与城市全方位对接发展,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问题。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乡村振兴系统工程,是更具前瞻性、引领性、示范性及责任感的高质量乡村振兴尝试与发展。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做好“三农”工作是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要务,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为我国村镇今后的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

村镇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也将成为探索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农业生产占用了全球50%以上的可利用土地,消耗了超过地球70%的淡水,使78%的水体富营养化,因此村镇地区蕴藏着巨大的碳减排潜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 36号)、《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共出现“农业” 11次、“农村” 7次。根据英国风险评估公司Verisk Maplecrof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中国乡村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3吨。中国村镇在绿色低碳之路上呈现出高排放燃料占比过高、清洁能源使用率低、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减排挑战。

相较于城市,村镇优良的生态环境、低碳的生活方式,以及本地食物和本土材料等使其更具有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和优势,需要结合自身特征制定高质量的“双碳”实现路径。村镇碳减排重点关注领域为低碳规划设计、清洁能源使用、建筑减碳、废弃物低碳处理及循环农业等方面。如何尽可能减少村镇生产生活中的碳排放,如何尽可能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村镇资源能源优势优化用能结构,是实现村镇“双碳”目标的两大主题。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及探索实践,推动村镇生产、生活、生态各场景的协调配合。

为此,本刊开设“绿色低碳村镇”专栏,倡导行业科技工作者研究绿色低碳村镇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村镇产业应当如何进行转型与发展、村镇如何选择治理体系与市场机制等问题,对绿色低碳村镇的规划方法与建设路径、用地布局理论与方法、资源的建设性保护、住宅建设及生活方式与文化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色科技及碳汇提升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期待学界同仁踊跃投稿,更多关注村镇发展,为我国村镇绿色低碳发展和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思路及借鉴,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和“零碳”村镇建设。

乡村振兴
基于熵值法的乡村发展影响因素评价研究——以莲花镇为例
崔勇
2022, 40(4): 5-1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4.002
摘要:
乡村是复合的系统,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众多,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运用熵值法确定乡村发展影响因素权重,计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值。结果表明:乡村吸引力、乡村城镇化水平、区位条件三个要素的权重值最高,影响乡村发展的程度最强。通过实例进一步验证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分析了乡村吸引力“三力”成因理论、城乡关系的演替规律,以及区位优势作用,为乡村发展方向确定和范式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
河南省乡村“人—地—产”要素耦合协调水平测度及其振兴路径研究
许丽君, 朱京海, 赵瑞东, 伊剑剑
2022, 40(4): 15-2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4.003
摘要:
人口、土地、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核心要素,其空间格局反映了乡村地域综合发展潜力。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构建乡村地域“人—地—产”要素评估体系,结果显示:(1)河南省乡村“人—地—产”要素综合指数呈“中心—外围”格局,以郑州市为中心向周围递减,并沿陇海、京广线走廊线性趋高;(2)河南乡村资源要素具有明显的人口导向性,在要素指数评价中人口指数>土地指数>产业指数;(3)乡村地域资源要素耦合协调类型的空间差异显著,根据区域要素特征和耦合协调阶段,以及自西向东形成“生态区—都市区—农业区”的主体功能区类型,将乡村地域分为 5 种协调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社会—生态韧性”视角下的村庄发展与布局研究——以广西百色市右江区为例
占玮, 张东宁, 王路, 张敏, 陈朝隆
2022, 40(4): 23-3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4.004
摘要:
评估村庄社会生态韧性发展,有助于了解村庄发展阶段与问题并提供指引。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 100 个行政村作为样本,基于人口韧性、生产韧性、生态韧性和资源韧性四个方面建立村庄社会—生态系统网络,筛选八个核心指标,分别赋予权重并修正权重值,得到村庄的社会生态韧性程度。结合村庄韧性程度,分析村庄现状发展与未来布局方向,得出结论如下:(1)人口流失、资源使用效率偏低和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导致右江区村庄的社会生态体系发展不稳定;(2)右江区村庄社会生态韧性程度较低,主要受到自然生态韧性的影响;(3)右江区村庄整体韧性分异与交通区位和地形环境条件紧密相关;(4)村庄空间布局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应结合韧性程度,根据村庄布局类型提供指引方向。
多学科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综述
陈铭, 向文静
2022, 40(4): 32-4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4.005
摘要: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的重要构成部分,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成为新时代的热点话题。本文在综合研判多个学科背景的基础上,从概念界定、嬗变历程、内涵特征和类型划分进行现状剖析,基于社会经济、景观生态、地理规划、物质空间和量化分析维度的研究成果总结出研究谱系,进而发现乡村公共空间的困境,总结多学科重构路径,提出多学科协同发展框架。通过系统梳理近 20 年来国内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内容,弥补单一学科研究短板,有助于理解乡村公共空间的价值。当前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亟需突破学科壁垒,融合各领域的研判,挖掘出具有中国乡土特色的新兴发展路径。
对新时期沈阳市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回顾与反思
刘春涛, 宫远山, 高子钧, 申振
2022, 40(4): 42-4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4.006
摘要:
村庄规划编制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强化空间治理。文章针对沈阳市 2019、2020 年开展的 270 个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从组织编制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实施监督体系三个维度回顾工作历程,分析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导向、现状界定、刚性管控、政策落地等方面的不足,规划组织过程中规划主体态度、参与程度等方面的短板,规划实施过程中建设实施、规制实施等方面的规划效果和问题,最终提出通过“目标导向 + 问题驱动”引导制定乡村空间治理策略、突破技术卡口、统筹乡镇(涉农街道)与村庄规划编制、建立健全乡镇(涉农街道)规划师制度等建议。
理论与方法研究
生态环境紧约束地区城镇化模式转型与路径探索——以“三区三州”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例
文雯, 王亚洁
2022, 40(4): 49-5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4.007
摘要:
以青藏高原地区和西北荒漠区(“三区三州”地区)为代表的生态环境紧约束地区城镇化一直处于低位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地域差异大、工业化程度低且缺乏持续动力,传统城镇化模式并不适用于此类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紧约束地区发展本底、发展格局、发展动力的特殊性,优化人口空间布局,通过城镇化模式转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补齐短板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新阶段的重要议题,对缩小生态环境紧约束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富民强边、维护国家安全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延边州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研究
江黎明, 桑秋, 郭少锋
2022, 40(4): 56-6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4.008
摘要:
文章基于第六次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以乡镇街道为空间单元,运用回转半径、标准差椭圆、空间自分析,以及冷热点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延边州人口老龄化空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10—2020 年,延边州由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单圈层结构,转变为以敦化市、延吉市和珲春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三足鼎立”的新圈层结构模式,且人口老龄化进程随时间不断加速,整体上由轻度老化时代发展为深、极度老化时代。(2)延边州人口老龄化标准差椭圆总体上呈现“东(偏南)—西(偏北)”的分布格局,与 2010 年相比,2020 年这种分布格局趋势有所弱化。(3)延边州各乡镇街道人口老龄化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老龄化发展在空间上表现出向敦化、延吉、珲春三市中心城区集聚的倾向,并逐步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程度低”的趋势。(4)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人口发展因素,以及交通因素,是影响延边州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人地双向视角下的山地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研究——以重庆市板桥镇为例
高翰, 张晨阳
2022, 40(4): 66-7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4.009
摘要:
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引导村镇建设的关键环节,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现有的村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主要关注社会政策方面,与空间布局的关联性较差,仍存在“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尤其是在我国地形约束性较强的广大山地乡村中,公服配置缺乏符合地域特征的布局手段。笔者基于重庆市永川区板桥镇的空间特征分析和总体布局分析,采集问卷、POI、地形等多源大数据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显示,板桥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问题体现在配给模式的实际效率低下和居民使用水平低两个方面。进一步总结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症结的成因为人地矛盾、需求扩张和供给错配三方面,最后基于居民视角和山地空间视角的异质表现和需求,提出了山地村镇的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策略。
基于熵权TOPSIS的广州市增城区建设用地供应绩效评估
王燕雨
2022, 40(4): 75-8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4.010
摘要:
为探究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建设用地供应绩效和影响因素,进而优化建设用地供应,保障增城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本研究通过构建建设用地供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 TOPSIS 对增城区 2009—2019 年建设用地绩效水平进行评估,并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9—2019 年,增城区建设用地供应绩效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绝大多数年份仍处在中级水平,政府调控的缺位导致土地供应结构绩效较低是影响建设用地供应绩效提升的主要原因,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比较低也是影响建设用地供应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建议增城区加大建设用地供应结构的干预度和第二产业发展力度,以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供应绩效,促进增城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生态景观与风貌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青海河湟地区乡村景观适应性研究——以循化县塔沙坡村为例
李冰倩, 王军, 郝卫涛, 刘成奎
2022, 40(4): 82-8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4.011
摘要:
针对乡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规划目标与建成成果不一致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人类需求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建立以人类目标为导向的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框架体系,认为乡村景观空间变迁是由不同时期生态系统服务响应人类需求反映在空间上的结果,人类可以通过改造自然环境使生态系统产生服务功能以满足自身需求。并进一步通过分析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清水乡塔沙坡村乡村自然、农田、聚落生态子系统景观特征,建立塔沙坡村生态系统服务表征体系,明确人类利用方式的改变引起的生态系统空间变化,总结乡村生存智慧,寻找其景观空间适应性规律。
羌族特色村寨景观绩效评估及保护发展策略研究——以四川龙溪羌人谷为例
李鑫桐, 唐莉英
2022, 40(4): 90-97,10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4.012
摘要:
文章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灞州镇龙溪乡羌人谷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绩效对龙溪羌人谷景区运行现状建立一套适合的评估体系。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以及实地考察、访谈与观察法等,对羌人谷景区保护与发展在景观提升层面进行思考,从文化、社会、环境和经济绩效四个维度,划分出建筑文化保护状况、科普教育价值、声音质量、经济产业发展等指标元素,构建模型评估建成后的羌人谷景观绩效。通过实证研究,这种网络层次分析法赋权的评价模型能有效分析建成后的特色村寨景观项目所创造的价值与不足,可为其余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以及景观提升策略提供科学的参考。
适宜技术与运用
基于无人机技术的山地小城市抗震评价及规划研究——以大理州永平县为例
马程伟, 林海威, 何娅, 徐刚明
2022, 40(4): 98-10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4.013
摘要:
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致使人财损失惨重,部分山地小城市防灾能力滞后,已不能满足抗震防灾的现实需求。山地城市承灾体基础数据收集难、耗时大,本研究引入无人机影像技术快速获取城市建筑、道路和防灾空间等数据,采用 ArcGIS 统计分析功能结合相关数学模型分别对建筑抗震性、避震疏散通道畅通性和避震疏散场所布局合理性进行评价,选取Ⅶ度抗震设防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为实例进行实践探索。研究表明:永平城区建筑总体抗震性能一般,抗震薄弱区域主要为老街社区、龙盘社区等旧城区;避震疏散通道畅通性整体较好,但永云公路、永福路未满足避震疏散要求;避震疏散场所满足人口避灾需求,其分布相对均匀,城区中部服务缺口较大。基于此,针对评价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抗震防灾规划策略。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支持的古驿站城镇形态特征研究
张纯, 刘元媛, 代成, 金佳萱, 袁媛
2022, 40(4): 108-11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4.014
摘要:
城镇形态是解读古代交通走廊沿线小城镇空间特征和历史演化趋势的一把钥匙。古驿站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通型古镇,对于丰富对交通走廊沿线古代城镇的全景式认知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张库大道沿线的鸡鸣驿为例,通过无人机和倾斜摄影技术,进行城镇形态中的空间、功能和细部院落等要素的城镇形态特征分析和解读。首先,通过城镇数字化建模显示古今以来城镇物质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其次,基于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功能识别,发现随着清末张库大道由兴至衰,城镇功能转向为以居住为主,邮驿功能逐步退却。再次,在院落细部形态上,基于三维模型微观分析,发现很多院落内部的建筑存在废弃和空置。最后,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和三维建模,提供了大批量、低成本的高效获取城镇空间要素的途径,为城镇形态分析提供技术支持,为增进交通走廊沿线小城镇的系统性认知提供借鉴。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2, 40(4): 117-119.
摘要:
海外简讯
2022, 40(4): 120-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