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40卷  第3期

编者絮语
国土空间治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意义
郐艳丽
2022, 40(3):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3.001
摘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土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支撑和实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载体,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治理体系建设在空间上的具体化。国土空间治理的目标是以法律为根基,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建构高效有序的国土空间运行秩序,满足人民对物质空间和生态空间的美好需求,实现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土空间治理面临治理理论建构、治理内容明确、治理逻辑清晰等重大问题和现实挑战,是国家治理体系的薄弱环节,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空间治理理论割裂化(为什么)。传统体制下我国学科建设服从于部门化管理的需要,形成多学科细分的空间治理理论,相互交叉重叠冲突,对话不足,存在严重的本体论陷阱和二分法的认识论陷阱,亟需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治理论,提升空间治理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二是空间治理内容宽泛化(做什么)。不同类型、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空间类规划包罗万象,内容繁杂,亟需构建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领域治理相互协调的国家、省、市、县和乡镇“五级衔接”空间治理体系,实现空间治理的针对性和效率性。三是空间治理方式碎片化(怎么做)。受制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部门化管理与央地分权特征,我国空间治理存在横向部门分割和纵向央地失衡等多重不协调,行政化、碎片化治理特征显著,亟待构建纵向目标协调、横向部门协作的治理逻辑,加强空间治理的逻辑性和可操作性。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提出通过“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提出基于国土空间“三区三线”的分区分类原则实施用途管制制度,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国土空间治理成为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实施国家战略的应然手段。

国土空间治理的系统性、政策性与逻辑性的全面构建需要开放性、包容性甚至批判性的学术研究。本期杂志刊登的关于城镇开发边界刚性管制、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有偿交易动态调整和村庄规划编制方法与管控手段的文章,从政策逻辑、配套制度、规划方法三个维度对国土空间治理进行有益的探索,值得学习。

国土空间规划
城镇开发边界的研究热点、发展进程与转型趋势——基于CiteSpace的数据可视化分析
鲁岩, 杨润鹏
2022, 40(3): 5-1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3.002
摘要:
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近20年来城镇开发边界的367篇有效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对城镇开发边界的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分析得出3个发展阶段:以高速扩张为背景的理论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5年);以精明增长为目标的实践探索阶段(2006年—2015年);以传承创新相结合的规程完善阶段(2016年至今)。进而对城镇开发边界的转型进行剖析,从中发现国家层面的政策对城镇开发边界的内涵有着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城镇开发边界的实践空间在逐渐扩展,划定方法不断创新,分层管控逐步落实。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开发边界面临的管理困境并指出我国未来需要完善的内容和可能的研究方向。
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有偿交易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特征、应用与思考
占思思, 张琪, 冯楚芸
2022, 40(3): 15-2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3.003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用地指标分配本质上是省际、府际、县市发展权的博弈,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推进“增减挂钩”“增存挂钩”。本文梳理回顾增减挂钩及指标交易政策的演变,剖析不同类型用地指标的差异;并针对指标交易从经济人、社会人、城市人等不同利益视角进行分析,结合撤村并居等政策现实实施情况,通过分析增减挂钩节余有偿交易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正负外部性特征,以及对我国已执行的跨省、跨市、城市内部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的交易规模、交易金额、交易主体等交易情况进行研究,提出在增减挂钩及有偿交易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不同城市的文化、经济、社会、空间等发展阶段要素,合理引导市场正向交易。
责权利平衡视角下的乡村规划管控探索
闫广博, 郝银燕, 张小平
2022, 40(3): 23-28,4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3.004
摘要:
本文以夯实乡村保护责任、尊重乡村发展权利、保障乡村利益为核心视角,将乡村农用地、生态用地为代表的非建设空间和以宅基地、产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为主的建设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乡村规划管控思路,并明确规划实施保障机制。责任方面,将安全保护责任落实到与空间相关的主体,配合指标管控和管理模式创新予以夯实;权利方面,借鉴飞地概念,弥补乡村在区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方面的短板,保障乡村产业发展权利;利益方面,重视宅基地合法取得和公共服务供给背后的利益保护,强调通过增退结合渐进式实现一户一宅目标,以及重内涵轻物质的设施规划新思路。
乡村振兴
乡村营建活动热潮的表征、动因及影响
李文生, 张笑笑
2022, 40(3): 29-3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3.005
摘要:
面对当下如火如荼的乡村营建活动,如何有效传承“礼失求诸野”的空间遗产成为乡村建设领域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了当前乡村营建活动在乡村图景方面的空间表征,其次运用空间生产、政治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剖析了隐含在物质空间表征之下的动因机制,最后论述了乡村营建热潮对乡村共同体发展的内外影响,以此窥探我国广大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基于乡村社区资本活化的村庄规划编制研究——以大湘西地区为例
杨靖, 符涛, 邓艳姣
2022, 40(3): 36-4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3.006
摘要:
基于乡村社区资本活化的村庄规划编制应从社会和空间两个维度充分挖掘村庄整体价值、科学认识村庄规划要素、全方位整合规划内容,以真正切合“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本文提出湖南大湘西地区生态保护类和特色保护类村庄的规划编制重点、村庄发展逻辑和资本比较优势,主张遵循摸底评估、资本识别、规划统筹和成果共谋的活化式编制技术路线,以确保成果的“多规合一”与实用性。以景区周边自然特色保护类村庄中的自下而上型自觉营造与自上而下型规划引领两类案例为例说明规划编制中应从资本增值的角度,突破流程式的现状表象罗列和问题发现模式,更广更深地整合社会与空间资源。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回汉杂居村落族群互动空间研究——以海原县王家井村为例
洪见兰, 崔文河, 张智博
2022, 40(3): 45-5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3.007
摘要:
族群杂居村落是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汇聚的基层人居单位。文章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王家井村为例,通过对族群的空间行为调研,利用环境行为学空间认知研究方法,采访记录当地群众,解读回汉族群的空间认知地图,分析族群公共空间路径与差异性路径,得出王家井族群“共居河谷、比邻而居、空间包容、共生并存”的空间特征及族群对多民族和谐共生环境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空间认同。本文研究深度剖析该类型村落空间特点,阐释人与环境空间的关系,希冀为当前多民族地区乡村转型建设实践提供新思路。
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翁源县青云村为例
李淑桃, 叶红
2022, 40(3): 53-59,9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3.008
摘要:
扎实有序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各地政府在公共财政上也给予较多的倾斜,贫困村整治提升行动如火如荼地铺开,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亟待总结。本文基于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的特征研究,构建包含规划实施过程和规划实施效果两部分内容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规划实施过程的资源保障、规划实现度、规划实施绩效。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青云村省定贫困村规划具有我国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的基本特征,文章选取其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详细探究其规划与建设的得失成败,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促进翁源县乃至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村庄规划实施。
文化保护与传承
基于建造体系的传统民居建造材料和营造特征研究——以邯郸市黄粟山村为例
欧阳文, 丁洁, 彭宜洁
2022, 40(3): 60-7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3.009
摘要:
传统村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农耕文明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传统民居建筑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是由当地建筑材料作为重要因素来呈现的,不同地区材料选择和营造方式的差异构成了丰富多彩且各具特色的村落风貌。文章以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北安庄乡黄粟山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实地调研、现场测绘,从民居建造体系的角度详细分析了黄粟山村传统民居的常用建造材料及其物理特性,又进一步剖析了这些传统材料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和自身特性在民居建筑中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体现黄粟山村独具特色的营造技法。希望借此探索该地区传统民居建造材料的使用规律和营造特征,并且为今后黄粟山村传统民居的保护发展和新民居建设提供较好的参考依据。
基于GIS空间模型的历史村庄传统堪舆格局识别与保护——以湖北省武汉市大余湾为例
郑段雅, 周星宇
2022, 40(3): 71-7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3.010
摘要:
历史村庄传统格局是历史村庄的重要保护内容,其应当包括村庄外部和内部与历史遗产密切相关的多种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黄坡区木兰乡双泉村大余湾为例,重点从历史村庄传统格局识别和保护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利用GIS技术和空间环境模型,识别和划定了村庄周边宏观山水格局和内部微观场地环境格局的具体范围,其次将其与历史村庄三级保护线划定标准和要求进行衔接,从而尝试构建一套切合历史村庄保护思想内涵同时又具有实践操作性的历史村庄传统格局“识别划定—保护管控”技术框架,以期为历史村庄展开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基于价值保护与传承的历史文化村镇评估研究——以某古镇为例
刘娟, 杨文君
2022, 40(3): 79-8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3.011
摘要:
在精细化、数字化管理背景下,村镇评估已经成为历史文化村镇持续优化保护管理的有效抓手。本文以历史文化村镇价值可持续保护和传承为目标,梳理挖掘保护流程,分析传承利用的多元模式,提出全要素特色剖析、全过程保护、可持续传承的评估指标体系。指标选取加强与历史文化村镇建设监管的具体工作的衔接,形成操作性强的基础数据库。数据收集与评估过程中注重居民问卷、遥感影像、百度指数等多元数据的支撑,强调定量化、可视化的评估结果分析。同时以某古镇为例,采取问题溯源的形式,分析古镇近期建设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并提出资源价值增补重构、人地平衡政策创新、商贸文化品牌创建的发展策略。
城市设计
空间句法sDNA在小城镇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以南京谷里新市镇为例
陈鹏宇, 洪亮平, 乔杰, 姬刚
2022, 40(3): 87-9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3.012
摘要:
提升小城镇城市设计品质,塑造小城镇风貌特色,是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与大尺度的城市不同,小城镇的规模与步行尺度相适宜,生产与生活空间紧密相关,路网形态演变与空间发展密切结合。构建适应小城镇空间特征的空间分析方法是推动我国城市设计技术更新的重要内容。sDNA作为改良版的空间句法,具有针对性强、兼容稳定、操作简便的特点。文章运用sDNA的线段分析在空间形态量化分类、模型分析、问题生成方面与小城镇城市设计的契合性,通过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谷里新市镇城市设计的实证研究,探索了空间句法在小城镇设计中的应用实效。在回顾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空间句法在城市设计中的局限性,通过建构基于sDNA的小城镇城市设计技术方法,对空间句法的未来应用方向进行了有益讨论。
断面规划思想在小城镇风貌规划控制中的应用——以洱源县右所镇为例
胡天蕾
2022, 40(3): 99-10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3.013
摘要:
断面规划思想是基于生态理论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和连贯的城乡发展模式。本文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右所镇为例,将该思想应用于小城镇风貌规划中,将小城镇的村庄和城镇视作连续统一的整体,根据不同风貌特征确定出不同的断面特征,并针对不同断面形式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小城镇集自然、农田、村庄、镇区等要素为一体,更接近于生态学中的生态聚落,将断面规划引入到风貌规划控制中,为小城镇风貌规划控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同时可为小城镇风貌规划控制实践提供借鉴。
管理与治理
尺度重构视角下我国县级单元一体化发展的分类研究
秦静
2022, 40(3): 107-11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3.014
摘要:
“尺度重构”是近年来西方经济地理中比较热门的理论,并逐渐从关于尺度的“空间科学”转向尺度的“政治学”,将关于尺度的层级、关系、过程和动力的研究作为核心命题。顺应区域发展从等级化逐渐走向网络化的趋势,本文就近年来一个较新的、具有特殊性的类型——县级单元一体化开展尺度重构的解析,从主体与结构视角总结出县级单元发展的三种类型,并归纳出尺度重构中两个重要角度——尺度上移和尺度下移的主要做法。本文丰富完善了尺度重构理论,为形成适应我国区域发展实际的理论和政策体系作出一定探索。
基于CIM平台的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查路径探析——以工程建设许可阶段为例
刘颖, 鲍巧玲
2022, 40(3): 113-1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3.015
摘要:
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CIM平台)是城市空间全要素信息平台,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维等场景提供技术和流程支撑,全面推动城市空间治理改革。雄安新区建设初期就搭建了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化平台,在容东片区、起步区、启动区等片区使用平台进行项目审查和管理,保障了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精准落地。雄安新区各片区与小城镇规模相当,因此本文结合雄安平台建设经验,探析基于CIM平台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查路径,总结小城镇可以广泛借鉴的项目审查经验,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提高项目审批效率。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2, 40(3): 120-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