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40卷  第12期

编者絮语
树立综合的小城镇更新价值观
杨一帆
2022, 40(12):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2.001
摘要:
经过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和快速城镇化过程,我国城镇建设方式逐步从以新区建设为代表的外延扩张为主,走向以存量更新为代表的内涵提升为主。我国城市更新行动由中央推动、部委指导、地方实践、社会参与,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在制度、资源、资金、技术等优势条件汇聚,以及迫切的“大城市病”治理需求驱动下,先期启动城市更新,已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并不断进步。而广大的“小城镇”作为同一城镇化进程的同行者,也已进入到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大城市有大的困惑,小城镇有小的难处。在我国即将面临人口总量由升转降的历史拐点,大量小城镇已经或即将面临人口收缩、经济转型、区域发展平衡重构的大趋势下,小城镇更新建设在动力机制、制度设计、参与主体、组织方式、建设模式、表现形式、技术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值得广大同仁研究探索。受地域差异影响,我国众多小城镇更新建设的地方实践和经验总结必将五彩斑斓,令人期待。如何正确引导和评判小城镇更新行动的综合效果,从人民真切的获得感和地方长远发展来看,可能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一些维度。
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再生产”?即是否兼顾了最大多数相关主体的利益和发展权,以最优的方式发挥了该地区特有的经济潜质,并为形成持续的经济发展动力培育新动能?这需要从城乡整体而非局部片区加以评判。
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城镇空间的再生产”?城镇公共空间建设是带动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切入点,因此要联系城镇整体空间和交通、市政等各支撑系统。
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城镇人的再生产”?城镇建设应以“人”的感知和使用为基本出发点,任何宏大的规划与建设行动,最终的评价应以人可看、可用的微观空间建设实际促成“人”的身心获益的效果作支撑。
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城镇文化的再生产”?城镇空间是延续历史文脉和乡愁记忆、发扬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城镇更新行动中一系列城镇空间的建设水平与特色极大地影响了城镇的整体文化品位,甚至社会文明的程度。
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城镇生态的再生产”?城镇人居品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好的城镇建设应对强化城乡生态安全与健康、修复和保育生态环境、协调人的发展与生态活动进程做出积极贡献。
理论与方法研究
中国县域村镇空间扩展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王成, 梁鑫, 黄宇航, 程贵山, 吴昕玥, 徐爽
2022, 40(12): 5-1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2.002
摘要:
村镇作为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关键节点,推进其协调发展,实现其功能衔接互补,是实现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文献梳理和文件研究建立共性指标库,并通过实地调研与访谈确定个性指标,最终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维度构建出一套县域村镇空间扩展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四川省雅安市为研究区,对村镇空间扩展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生态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其评价结果与实地调研走访情况对比发现能够较为客观综合地反映雅安市村镇空间扩展的实际情况。该指标体系不仅可以丰富村镇扩展效应研究范式,也可以广泛指导与应用于村镇可持续发展实践。
基于空间管制区划的村镇聚落空间格局重构优化方法——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
谭文勇, 张明睿, 李和平, 谢鑫, 肖竞
2022, 40(12): 13-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2.003
摘要:
空间管制区划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我国村镇聚落空间的差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结合村镇聚落空间重构与空间管制区划的逻辑与技术要点,提出了基于空间管制区划的村镇聚落空间格局重构优化技术路线。首先从区划方式与类型、区划单元、区划指标体系和区划方法等方面建构了适宜的县域村镇空间管制区划方法路径,将全域分为重点开发区、次重点开发区、适度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五类空间管制区;然后针对不同空间管制区类型指向的建设性要素与非建设性要素,提出了同城化型、城镇化型、镇村极化型、归并整治型、特色服务型和迁移退出型六种村镇聚落空间格局重构优化类型和整体优化路径;最后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遵循论文提出的优化思路对永川区村镇聚落空间格局进行重构优化,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欠发达地区乡镇类型划分及发展路径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为例
陈春, 王鹏飞, 刘宇航
2022, 40(12): 20-2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2.004
摘要:
我国乡村众多,在发展历程、自然条件、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乡村分类工作亟需开展。国内研究对乡村分类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分类关注较少。本文以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为例,通过样带分析法和 GIS 空间分析方法等,收集了 117 个乡镇的行政区划、路网等基础资料和统计年鉴,建立复合视角下的“社会—经济—生态”三大子系统构建的乡镇发展状态分类方法,将研究区域乡镇分为 8 种类型,并提出因地制宜的乡村发展策略。
地域文化视角下国内景观基因研究进展——基于 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
吴昊, 吴单程, 韩鑫, 彭鸿绪
2022, 40(12): 29-3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2.005
摘要:
人文景观是地域文化专属的符号特征,景观基因则是地域文化最基本的遗传单元和决定性因子。在地域文化视角下基于 CiteSpace 的可视化分析来探究景观基因研究进展对于文化景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文化景观的开发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依据。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景观基因研究的时间进展、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并对景观基因识别与分类、景观基因图谱构建与表达、景观基因的实践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基于此,提出未来的研究应注重景观基因演化机制、非物质景观基因的定量识别、景观基因信息库构建的研究。
管理与治理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冲突研究
李德智, 聂骁, 丁佳义, 朱蕾
2022, 40(12): 38-4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2.006
摘要:
村镇基础设施建设面广量大,但是其建设往往涉及多元利益主体,利益冲突复杂,阻碍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进行。因此,需要识别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利益相关者并分析各方利益冲突表现。基于此,本文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识别了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再构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二模社会网络来定量测量其内在联系,探究利益冲突具体表现。一方面可以定量描述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利益相关者和利益诉求的内在关系,确定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表现;另一方面能为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借鉴。
“精明收缩”理念下苏南乡村“三块地”改革路径探索——以常州市武进区香泉村湖上为例
侯杰, 赵彬
2022, 40(12): 44-5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2.007
摘要:
农村“三块地”改革和乡村“精明收缩”作为乡村的政策导向和空间导向,二者在内涵引导上具有一致性,统筹协同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路径。基于此,本文结合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的实践,以常州市武进区香泉村湖上为例,围绕乡村振兴发展中“土地”价值的核心引领作用,阐释其与“三块地”改革的逻辑关系和规划框架,通过土地资源的盘活利用,探索实现生态空间特质、生产空间高效、生活空间宜居的引导路径,提供理性和复合化的发展思路。
大都市外围地区“乡村群”的治理模式探索——以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四村为例
邓策方, 乔荷玉, 邓毛颖
2022, 40(12): 54-6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2.008
摘要:
探索大都市外围地区“乡村群”联动发展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突破口。传统乡村发展与治理,存在各村独立发展、产业低端同质、土地低效破碎、利益分配失衡等问题,本文从集体行动、资源盘活、土地整备、村民参与等方面,提出大都市外围地区“乡村群”规划策略,并以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石滩“乡村群”为实践案例,提炼其在综合治理过程中的先进做法与主要经验,为新时期我国大都市外围地区“乡村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从“镇域小城市”到“村域小城市”——浙江省就地城镇化的实践与启示
王越, 王启轩, 陈忠
2022, 40(12): 62-6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2.009
摘要:
浙江省是我国的“共同富裕示范区”,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先行地,具有丰富的就地城镇化实践经验,先后提出了“镇域小城市”和 “村域小城市”的概念。文章以浙江省首个“村域小城市” —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为例,从功能优化、发展路径等视角分析其由“村”向“城”转变过程中表现出的发展特征与核心问题。研究发现:“村域小城市”建设是浙江省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全面衔接的重要交叉点,在实践中具有较好的示范性,但其学术内涵仍需进一步辨析;花园村已经在产业发展、吸引外来人口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其城镇化建设仍面临着总体定位不清、产业路径依赖、融合机制缺失等现实问题。基于对花园村现状核心问题的剖析,对“村域小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出提升管理权限、优化城市功能、完善社区建设三个方面的策略建议。
文化保护与传承
精明收缩视角下传统村落集中连片规划方法探索——以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为例
史东霞, 王金平
2022, 40(12): 70-7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2.010
摘要:
我国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战略举措已八年有余,但部分传统村落仍旧面临人口流出和物质空间空废化现象,传统村落地域的“收缩”已无可避免,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顺应“收缩”之势,采取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政策以改变传统村落无序“收缩”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引入精明收缩的理念,通过对精明收缩内涵特征的剖析,以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层面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实践层面为决策者提供传统村落由“无序发展”走向“有序发展”的方法路径。
片区式规划视角下冀中南传统村落保护与治理研究——以邢台崔路片区为例
白淑军, 韩霖超, 杨一帆
2022, 40(12): 77-8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2.011
摘要:
传统村落沉淀着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村落正遭受着建设性破坏及自然性破损,保护形势十分严峻。本文在对冀中南传统村落进行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 GIS 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其集聚度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冀中南传统村落呈“大集聚小分散”的高集聚分布特征;进而结合冀中南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与现状问题、文化特征、交通现状及自然资源进行片区式保护规划的可行性分析。以河北省邢台区域为研究对象,依据相关政策文件、传统村落的集聚度及文化价值的差异与互补性进行片区划分,选取其中崔路片区进行片区式保护规划与治理的实证研究,通过问题及成因探析,提出相应的片区式规划保护策略及空间治理路径。期望可以破解冀中南传统村落保护更新中的难题,提升冀中南传统村落的更新利用水平和现代化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振兴。
叙事语法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策略研究——以北京西郊灵水村为例
陈铭, 贾潞娟, 何源
2022, 40(12): 84-9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2.012
摘要:
传统村落是物质环境和非物质文化融合共生的宝藏。然而受过度商业化的影响,现有的保护利用方法难以适应新时代传统村落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引入叙事语法理论,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为例,从其历史及现状入手,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引入“主题段落”“承启语句”和“点睛之笔”的语法概念来构建灵水村的“空间文本”,探究其空间组构与叙事要素的动态关系,进而对文本的表层及深层结构进行解析。据此提出了“深化文本内容、拓展义素结构、平衡需求关系”的保护策略,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适宜技术与运用
数字技术在特色村镇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探索
李佳俊, 张淑杰, 石亚男, 赵大伟, 许玫, 张海荣
2022, 40(12): 94-100,1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2.013
摘要:
村镇规划要求厘清村镇发展的需求与思路,编制具有指导性、实践性的规划方案,是一项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复杂工作。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特色村镇规划编制提供了更多源的本底数据获取方式、更便捷的公众参与形式、更科学高效的方案展示技术和更直观的方案比选手段。本文融合倾斜摄影、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搭建特色村镇规划编制辅助分析系统,结合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青峰村保护性规划项目实践,探索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在特色村镇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基于 POI 的睢宁县村镇公共服务设施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孙良, 张兴隆
2022, 40(12): 101-10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2.014
摘要:
大数据 POI 用于分析村镇公共服务设施的时空演变特征,识别其影响因素及作用规律,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为例,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方法挖掘时空演变特征,采用网格划分法可视化时空演变特点,发现村镇之间差异较大,且五类设施空间分布不同;运用多样性指数法获得设施内增外拓的综合特征;通过缓冲区分析,发现各类设施均有集聚与分散的圈层分布特点。进而结合统计数据,揭示经济、产业、人口和政策的影响作用,发现经济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快速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显著促进商业金融设施的发展,而第一和第二产业对公共服务设施作用较弱,人口从需求端促进了教育机构和医疗保健设施的发展,村镇一体的政策加强了公共服务集中供给的趋势。
乡土建筑
面向湿热气候的回应性建造——以龙归粮所改造为例
原玮, 倪阳
2022, 40(12): 110-1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12.015
摘要:
本文基于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以建筑的气候适应性为视角,从“体型布局”“空间界面”和“材料技术”三个方面探讨了岭南当代乡村建筑的创作思路与实践方法。文中以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龙归镇龙归粮所改造的设计实践为例,对其“回应性建造”的创作过程进行回顾与再析,旨在探索一种适应亚热带气候条件的岭南当代建筑策略,以期推动绿色建筑在乡村地区的发展,为岭南地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2, 40(12): 120-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