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8卷  第7期

编者絮语
探索新时代的城乡关系
张爱华
2020, 38(7):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01
摘要:
人居环境整治
乡村振兴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的“功能重置”与“空间完形”——以祁门县历溪村人居环境规划为例
徐振宇, 贾尚宏, 钟杰, 陈嘉鑫
2020, 38(7): 5-1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02
摘要:
乡村振兴对当前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找出切入点至关重要。文章以村落的“功能”与“空间”作为人居环境规划的切入点与先行点,提出传统村落“功能重置”与“空间完形”策略。并结合杨贵庆教授的“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法”与徽州传统村落特征总结出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四步走”战略,应用到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溪村人居环境规划中,以期为徽州其他传统村落的振兴提供相关借鉴与思路。
新时代背景下县城区棚户区改造模式探索——以鄂托克旗乌兰镇棚户区改造规划为例
徐鹏飞, 薛玉峰, 于哲
2020, 38(7): 13-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03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镇建设成绩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镇化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有效解决城镇化产生的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国部分县城在快速建设过程中,注重新城开发建设的同时忽略了旧城的发展,旧城逐渐形成了诸多的棚户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成为县城区建设面临的必然选择——棚户区更新改造将成为我国县城区建设的重点领域。我国的棚改工作自2008年以来成绩瞩目,但是目前县城区棚改遇到困难,如何结合城镇现状,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改造策略,是县城区棚改工作面临的挑战。本文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旧城棚户区改造规划实践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棚改常用模式及县城区棚改工作遇到的困难,提出县城区棚改渐进式的更新改造模式,希望能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棚户区改造提供借鉴。
基于众包理念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众采平台研究
王招林, 曹凯滨, 乔如娟
2020, 38(7): 20-2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04
摘要:
乡村人居环境具有点小而多、面广而散的空间特征,面对新时期乡村人群多元化转变及环境供给的精准化要求,传统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模式制约了乡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本文借助众包理念,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及目标指导下,以公众参与为目标,以信息平台为媒介,以数据采集为核心,通过管理机构的组织主导、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撑和建设机构的实施,将“自下而上”的需求匹配与“自上而下”的精准供给有机整合,形成一种循环交互的监督机制,搭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乡村众采平台,共同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创新乡村振兴资源的精准投入方式,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实用性服务的发展。最后,以广州市增城区乡村众采平台为例,总结探讨乡村众采多元主体的价值驱动、环境诉求的精准采集、信息平台的整合统筹及采集成效的互动反馈等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积极借鉴。
空间规划与设计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镇域镇村体系空间优化研究——以陕西省龙池镇为例
曹晓腾, 雷振东, 屈雯
2020, 38(7): 27-3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05
摘要: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结构性的质变,原有镇村体系空间结构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农业生产方式变化带来的农业生产规模化、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人—地”关系失衡等,使得传统镇村体系空间亟需进行优化。虽然现代农业已经在大多数乡镇推广,但相应的技术与方法并没有被转化为规划空间语言。本文在对农业生产方式和镇村体系作用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镇域镇村体系空间优化思路,以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龙池镇为例,综合考虑镇域农业生产特征与要求,运用ArcGIS位置—分配模型与村庄潜力评价结合的方法对其镇村体系空间进行优化,最终得到“1个中心社区+4个一般社区”的区划结果,并对各个社区中的不同村庄进行了分类引导。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村庄规划编制探讨——以山东省为例
徐文洁
2020, 38(7): 36-4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06
摘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的印发,标志着“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正式建立。本文以山东省村庄规划实践为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分析现阶段山东省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新要求,结合《山东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要求,在城乡融合发展阶段,把村庄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谋划、安排和部署,从村庄布局、土地整治、产业引导、设施支撑、特色发展、乡村治理六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要点,为村庄规划的应编尽编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生态景观与风貌
融合多功能理念的乡村景观重构策略研究——以梅州市青塘村规划为例
卓友庆, 卢丹梅
2020, 38(7): 41-4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07
摘要:
城镇化的剧烈冲击致使历史和谐稳定的乡村景观功能迅速遭到破坏,而人类对乡村的需求正不断增长,传统偏重物质形态建设的景观规划设计容易忽略人类真正的需求,难以有效缓解当前发展的冲突。文章尝试运用多功能性理念指导乡村景观规划重构,认为多功能性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功能可分为提供生命生存场所的生态服务功能、提供人类居住交流场所的社会组织功能和提供物质生产场所的经济功能,相应的乡村景观类型分为生态景观、聚落景观、生产景观。同时以广州省梅州市松源镇青塘村规划设计实践为例,提出多功能性理念的乡村景观空间重构规划策略,阐述引导景观功能进行优化的操作方法,以期促进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道路改扩建的北京乡镇地区街道整治近远期景观衔接研究——以房山区阎河路为例
张瑞, 王佳仪, 马英, 潘剑彬
2020, 38(7): 49-5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08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乡镇地区公路出现了通行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为了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原有道路进行改扩建的项目越来越多。但是在改扩建过程中,有些道路面临着筹备期较长,近期又对道路两侧环境提升有着迫切需求的情况,从而二者之间矛盾凸显出来。文章以北京市房山区阎河路街道环境整治为例,从道路改扩建与近期街道环境整治的矛盾入手,分析了道路改扩建过程中如何考虑短期内的街道环境,从绿化区域划分、植物配置等几个角度探讨了道路改扩建过程中近远期景观衔接的设计策略,为今后我国乡镇地区的其他相似街道环境整治提供了一个能够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文化保护与传承
基于客家文化向心性的客家民居特征解读
杨鑫, 汤朝晖
2020, 38(7): 55-6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09
摘要:
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壮大伴随着社会分化、集体迁徙、民族融合和地理阻隔这四个重要因素。客家文化能在诸多不利条件下逐步成熟化和多样化发展是与其内在向心性密不可分的。通过对客家文化的向心性解读,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客家民居的核心特征。本文提炼“井”“祠堂”“围”“池”和“楼”这几个基本类型,结合客家文化对客家民居的向心性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梳理诸多不同区域多样化客家民居的特性和共性,为客家民居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思路。
传统村落庙宇功能、选址与空间关系研究——以北京门头沟为例
高璟, 赵之枫, 苗强国
2020, 38(7): 63-7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10
摘要:
近年来,将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热潮不断高涨,传统村落所承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同,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所在,传承并发扬这些价值有利于乡村振兴和中国梦的实现。庙宇是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要素,是民间信仰和村落文化的载体,理应受到重视。研究以北京门头沟地区传统村落群为例,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获取村落中历史庙宇与现状庙宇的基本资料,分析发现村落中庙宇具有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的特定功能;存在节点置庙和村周置庙的选址一般规律;与周围环境特别是民居存在四面围合、三面围合、两面围合、近似孤立四种空间关系类型。研究尝试探索村落中庙宇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为今后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规划与传承利用提供依据。
丘陵山地乡村聚落的空间图式研究——以川东地区为例
张杨, 史斌
2020, 38(7): 72-7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11
摘要:
长期稳定发展的乡村聚落具有内在的逻辑与规律,图式是对其规律的解释。本研究通过现状调查、文献查阅、图示分析的方法从不同视角解析了四川东部丘陵山地乡村聚落的空间图式。结果表明:(1)乡村聚落具有传统营建所追寻的“宇宙图式”思想根源;(2)川东丘陵山地的乡村聚落整体存在物质空间同心圈层图式,生活、生产、生态功能圈层图式,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网络图式;(3)聚落建筑群体空间图式呈现“线串点”的特点,单体建筑空间具有典型传统建筑的对称及向心性;(4)聚落精神文化空间图式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礼制思想影响下的理想愿景。最后,提出乡村聚落空间图式的发展建议。
历史地理学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认知探索——以兴化市为例
狄文莉, 丁邹洲, 丁杰, 陈惠安
2020, 38(7): 79-8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12
摘要:
文章以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对江苏省兴化市历史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归纳历史地理环境对兴化发展的影响;从区域系统、城镇营建、文化特质三方面,对兴化人地关系演变影响下的历史文化特征梳理;最后提炼出兴化价值特色的核心为里下河地区人地互动关系演变的典型代表。从历史地理学的视角对兴化进行价值特色认知研究,是一次跨学科的尝试,以期为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认知提供新思路。
乡村振兴
农业物联网技术作用及其对乡村空间的影响趋势
曹春, 马晓菡, 王信
2020, 38(7): 88-9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13
摘要:
以互联网为核心并拓展的物联网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由精耕细作向规模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并带来乡村空间的变化。文章首先对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技术拓展与方向进行概述,简要总结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区块链和电子商务等技术的融合与应用,以及其可能带来的乡村空间影响,包括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成长机遇、新乡村增长极的出现、劳动密集型农业耕作半径扩大化、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乡村人群结构调整等变化,并探讨对未来乡村空间需要予以关注的研究方向。
基于满需度的贫困地区农村公共产品配置规划供给研究——以南雄市为例
刘生军, 王惠, 李莎莎
2020, 38(7): 95-10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14
摘要:
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农村公共产品的供需关系影响重大。本研究以广东省南雄市贫困村建设项目为依托,探索农村公共产品合理配置方式及其规划响应。通过对南雄市17个镇的贫困村进行实地调研获取到的204份有效问卷数据,以满意度和需求度为研究角度,分别运用李克特量表法和加权频数法将数据数值结果化,再进行聚类分析。将13项农村公共产品归为6类满意度与需求度的组合特征。同时,根据其组合特征分析出自上而下的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对于公共产品诉求之间存在离散空间带来的公共产品供需冲突、不同使用者结构的需求冲突、供给机制冲突三类。进而提出流动式公共产品弹性供给的乡村规划应对,并进一步阐述其可采取的订单式、多元化的运作模式及加大公众参与和监督的后期管理方法。
“共同缔造”理念下乡村治理路径探索——以河南省光山县晏岗村为例
荣玥芳, 孙啸松, 姚彤
2020, 38(7): 101-10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15
摘要:
乡村空间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共同缔造旨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本文以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晏岗村共同缔造理念实践研究为例,通过对乡村治理独特性的剖析,以及乡村政治制度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分析,阐述共同缔造理念下村民自治的先导性,探索共同缔造理念的具体实践路径。从公众参与和村民自治的角度建设完善乡村基层自治组织,以村民为主体,实现村庄的共建共治共享,探索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的新途径。
特色小城镇规划与建设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特色小镇研究
孙艳芝, 张同升, 张宁
2020, 38(7): 109-11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7.016
摘要:
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是新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平台和重要载体。文章基于VOSviewer及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知网数据库中以主题词为“特色小镇”相关度较高的2000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文献来源、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及基金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特色小镇研究特点。结合政策文件,分析特色小镇研究热点及其变迁特征,重点揭示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模式,厘清特色小镇与小城镇二者在发展特征、承载功能、产业选择、空间形态等方面的异同,提出二者的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