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8卷  第5期

编者絮语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要以人民为中心
王明田
2020, 38(5):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01
摘要:
特色小(城)镇规划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旅游特色城镇培育——以青海省旅游城镇体系构建为例
矫雪梅, 文雯
2020, 38(5): 5-1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02
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省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从城镇周边旅游资源品质、交通可达性、城镇旅游接待能力三方面对特色城镇进行评估,寻找青海发挥生态价值最大化和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最佳结合点,探索青海省旅游特色城镇培育发展之路,构建适合青海实际发展情况的旅游城镇体系,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探索新模式。
非物质文化传承视角下特色小镇文化空间载体构建方法研究——以濮阳市岳村杂技小镇为例
徐养廷, 许继清
2020, 38(5): 13-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03
摘要:
在文化积淀浓厚的特色小镇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彰显城镇文化特色与延续历史文脉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解析非物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特色小镇的生活性、生产性、商贸性、文化性、生态性五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空间载体,并结合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岳村杂技小镇文化空间案例,探讨了特色小镇文化空间载体构建方法,即通过非物质文化要素的解析,探索非物质文化空间载体的功能类型,并将其落实到实体物质空间上。
生态景观与风貌
小城镇风貌控制规划研究
梁敏
2020, 38(5): 20-2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04
摘要:
当今小城镇存在自然环境破坏、形态结构失衡、风貌特征趋同与混乱及历史文化特色丧失等风貌建设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内风貌研究现状及实践进行梳理,针对风貌规划在现行规划体系中的尴尬地位,以“如何塑造城镇风貌”和“如何实施城镇风貌建设”两个问题为导向,搭建全方位风貌构成要素体系、探讨风貌要素保护与再现的表达方法,最终建构包括城镇层面的结构控制规划、片区层面的分区控制规划及要素层面的具体控制规划的多层次城镇特色风貌规划体系,是小城镇风貌控制规划研究的新方法与新视角,避免了一成不变的同质化风貌控制和传统小城镇风貌规划难以深化和落实的弊端。
系统与弹性相结合的城镇色彩规划管控研究——以江城县为例
俞屹东, 蒋希冀
2020, 38(5): 29-3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05
摘要:
目前城市色彩规划管控在色彩挖掘、管控的系统性与弹性,以及与既有规划衔接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践现状分析,本文构建了一套色彩规划编制与实践模型,以期为城镇色彩规划管控提供科学工作方法。该模型具备与风貌规划有机结合、内在系统性及色彩选择的灵活性特征,体现出系统和弹性相结合的管控理念。最后,本文详细论述该模型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的色彩规划编制实践,初步证实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将为未来相关规划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启示与借鉴。
文化保护与传承
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景观区划定量方法研究
李婧, 杨定海, 肖大威
2020, 38(5): 39-4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06
摘要:
国内传统聚落及民居的研究已经走向区划,整体宏观上的区划和典型文化圈层的划分已经趋于成熟,边缘文化圈层和文化交融地区的亚区细分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对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进行全域调查,从自然环境、空间形态、民居类型、社会文化四个层次选取文化因子,构建海南岛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景观区划的指标体系及地理信息数据库。通过对研究样本数据型指标的量化分析,确定了聚落形态和民居型制作为主导因子,并对主导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将数据型指标的系统聚类结果与描述型指标的定性感观印象相结合,将海南岛划分为两个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区和10个文化亚区。将传统的因子定性分析与量化的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力图使分区结果更客观、更准确,这是传统聚落及民居文化区划方法的一种新尝试、新探索。
基于空间句法的杭州东梓关新村空间形态研究
赵捷, 虞志淳
2020, 38(5): 49-5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07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新民居建设重点从传统符号模仿转变为传统宅院空间的塑造与更新,其中江浙地区的杭派新民居建设走在当代中国民居模式探索的前列。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新村的实地调研,运用空间句法从村域、街巷、院落多层次分析杭派新民居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组合特征,并进行空间优化改造,探索归纳村落的量化设计思路与方法,为今后村落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乡村振兴
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核心要素发展特征研究——以西昌市乡村振兴规划为例
周学红, 聂康才
2020, 38(5): 57-6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08
摘要:
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发展战略。乡村振兴规划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指南,是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指导,以村庄聚落为载体统筹落实城镇开发边界外国土空间资源配置的综合性的新型规划。农业产业转型、乡村人口重构、地域空间功能转型、居住形态演变是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的核心要素。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为例,探讨了乡村振兴规划核心要素发展特征并提出规划编制建议。
内生力提升导向下的乡村“共生圈”模式构建——以福建省漳州市钟腾村为例
尚小钰, 陈潆馨, 王量量
2020, 38(5): 63-6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09
摘要:
如何提升乡村内生力目前已逐渐成为乡村规划关注的重点之一,而现有研究大多忽视了乡村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对乡村共生力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研究,以激活乡村内生力为目标,将生态系统与乡村进行类比,并提出乡村“共生圈”理论,用以重构乡村制度、产业、空间和人文四个层面间的发展关系。以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为例,通过制定乡村发展时序链和各层面优化内容来促成不同层面间良性关系形成,从而使得乡村形成有机整体,不同层面共生发展,促进乡村内生力的提升。这样的乡村“共生圈”模式为四个层面联系薄弱甚至隔离的乡村提供了重构乡村各层面共生关系的新途径,对乡村规划策略的制定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新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杨婷
2020, 38(5): 70-7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10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的不断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为主的农村新产业持续涌现,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同步带来规划编制与建设管理方面的新问题和新需求。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调研总结农村新产业发展成效,从农村新产业项目建设主体感知的视角全面摸查项目在规划编制、规划管控、建管审批、土地利用、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特征与问题,从规划、管理、实施的价值认同层面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为各级政府制定引导扶持农村新产业项目建设的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空间规划与设计
北京市通州区城镇空间结构演变及动力机制研究
李保璇, 黎洋佟
2020, 38(5): 77-8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11
摘要:
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城乡聚落共同作用的空间表达。本文通过对北京市通州区城镇空间结构演进与关系演绎的梳理,粗略展示了其城镇由明清时期漕运仓储中心单一功能演替的散点布局,发展为低水平均衡的城镇形态,到建国后围绕卫星城镇的极核式聚集,再到重点新城及副中心确立初期极核扩散的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相伴经历从城郊工业节点到中心“卧城”,再到生态型城市副中心的职能转变。系统掌握通州城镇空间结构演进的特殊性和客观规律,洞见城镇空间结构的发展始终受到以规划战略和政策引导为核心、产业准入和空间布局作牵引、综合交通建设为传导的多元驱动因素影响,旨在为通州区城镇空间布局与职能结构的合理优化提供基础支撑。
基于“三生空间”的村镇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
周书宏, 李锋, 陈春
2020, 38(5): 85-9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12
摘要:
对村镇进行“三生空间”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缓解城乡用地的供需矛盾,协调引导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共生发展的强大纽带。然而“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适宜性评价存在方法单一、评价指标选取不足的问题,物元模型能更全面地掌握待评价对象在单因子指标上的具体表现,极大提升“三生空间”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精确性。本研究基于物元模型对重庆市永川区村镇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62.5%村镇建设用地处于适宜状态(包括最适宜、高适宜),而吉安镇、何埂镇、仙龙镇和朱沱镇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相对突出。在未来规划和建设中,对于土地利用适宜度低的村镇应引起重视,科学制定规划、合理利用村镇土地。
基于小城镇生活圈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以辽宁省瓦房店市为例
康晓娟
2020, 38(5): 92-10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13
摘要:
目前国内关于生活圈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宏观都市圈层面城市间的通勤圈,以及微观社区层面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圈,而中观层面构建生活圈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试图以辽宁省瓦房店市为例,在中观层面通过对小城镇生活特征进行总结,按照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功能特征构建基本生活圈和品质生活圈两类圈层,利用GIS软件可达性分析各城镇的辐射范围,空间上落实两类圈层,结合各类设施时间特征和功能特征,以及城镇的功能特色,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项目,同时对中心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提出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对完善全国广大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提供一个可以考虑的修正因素,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公共服务要素配置提供新的工作思路。
“坡地村镇”点状供地项目的规划编制探索与实践——以温州市金岙谷坡地村镇规划为例
曹春芳, 贺卫东
2020, 38(5): 101-10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14
摘要:
“坡地村镇”是浙江省促进低丘缓坡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为了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2018年浙江省“坡地村镇”政策提出点状供地的供地新形式。但点状供地的规划编制细则尚未出台,点状供地空间破碎、基础设施整合难、与传统块状供地审批差异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本次研究以坡地利用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浙江省温州市山福镇金岙谷坡地村镇规划案例,从本土建筑方案与地形空间融合、坡地空间设施保障和坡地用地管控深化思路入手,探索“坡地村镇”点状供地项目的规划编制理念和方法,为优化点状供地项目的利用模式、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北京市门头沟马栏村村庄规划探索
高宜程, 王凡, 裴欣
2020, 38(5): 107-11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5.015
摘要:
近年来,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发生重大改革,由原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主导的城乡规划体系转变为自然资源系统主导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村庄规划有了新的定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村庄规划实践基础上,重点研究规划中如何适应国家及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有关要求,提出了马栏村村庄规划的六方面具体做法:第一,科学制定技术路线,全过程保障规划建设;第二,实践多规融合,绘制马栏村国土空间全域“一张图”;第三,落实减量规划,推进马栏村绿色发展;第四,强化“底线”空间管控,夯实乡村发展硬环境;第五,加强历史保护和村庄风貌引导,提升乡村发展软实力;第六,纳入数据库体系,推进乡村建设信息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