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0年  第38卷  第2期

编者絮语
疫情下关于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发展的几点思考
王明田
2020, (2):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01
摘要:
理论与方法研究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影响
王明田
2020, (2): 5-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02
摘要:
2020 年我国土地市场将进入“双轨并行”的新阶段,国有土地征收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将从需求方推动规划编制和管理变革。当前国家正在全面构建多规合一、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本文探讨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围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市流程,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个层面提出了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需要开展的相关工作,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有序进入市场提供技术支撑。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中的全域统筹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为例
孙士越
2020, (2): 10-1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03
摘要:
2019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案正式通过,并将于2020年1月1日在全国实行,此次修改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了法律支撑,预示着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本文以全域统筹为视角,探讨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作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在探索中的实践经验。分别从全域统筹中全空间规划、全要素统筹、全机制协调三个层次来分析西红门镇在入市探索中的实际操作,并对西红门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县域城市能级测度与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
王杰, 林雄斌, 吴佩瑾
2020, (2): 18-2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04
摘要:
城市能级是县域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文章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为例,构建城市能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测度安吉县城市能级概况,甄别主导优势和劣势因素,最后提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结果表明:(1)城市能级水平由服务能级、经济能级、乡村能级等3 个主成分因子构成;(2)安吉县城市能级较低,存在经济辐射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合作层次不高等问题;(3)为提升安吉城市能级,应加强城乡联动效应,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夯实产业基础,加强城际经济合作。这有助于理解乡村振兴和区域一体化下县域能级的提升策略。
东北再振兴背景下的东北地区县城宜居性研究
桑秋, 马天妹, 张云峰, 荣玥芳
2020, (2): 25-2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05
摘要:
本文针对东北地区县城宜居性较好与“新东北现象”之间的矛盾,从县城宜居性构成、居民属性、人群特点三方面深入分析原因,研究认为东北地区县城的环境健康性、城市特色性、交通便捷性、市政支撑性发展较好,各组群居民追求也不高,对于当前的住房保障比较看重,但也存在进城务工组群和提前退休组群对住房保障、社会安全等不太满意的问题。进而,本文提出东北再振兴背景下的县城宜居性提升策略,包括完善住房保障、加强城市特色、引入高收入产业、提供体面工作、打造安全城市、鼓励外出打工等。
文化保护与传承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社会再生产研究——基于广西4 个典型小城镇的迁居意愿调研
卢一沙, 王世福
2020, (2): 31-3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06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量大面广的小城镇在国家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始终被寄予很大期望,但成效如何仍值得深入讨论。文章以广西4 个典型小城镇的迁居意愿调研数据为基础,从马克思关于社会有机体的“五种生产”视角,分析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研究表明,孱弱的本地物质生产能力是影响小城镇居民择居的关键因素,异化的基于本地社会网络的精神生产过程弱化了小城镇居民的地域认同,自身、社会关系、与自然关系方面也未达到可以实现可持续再生产的目标,这一不完整的社会再生产链条导致了欠发达地区小城镇的异地城镇化和半城镇化现象。在城镇化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居民的择居行为更多的是在现实条件下的被动选择,难以成为与大中小城市并列的空间实体。应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协调本地发展,积极协调“五种生产”之间的关系,基于比较优势完善本地化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促使小城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近十年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献研究述评——基于CiteSpace 软件分析
王若冰
2020, (2): 38-4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07
摘要:
近年来,国内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本文通过对2009-2019 年CNKI 中收录的《城市规划》《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刊》《城市发展研究》四本城市规划核心期刊进行统计,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关键词搜索,基于CiteSpace 软件对期刊中出现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一研究方向进行文献分析。结果表明:十年间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文献不断增加,研究内容愈渐多元且受国家政策影响;文献作者归属机构集中于各高校,地区多在东南沿海;研究视点主要在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历史街区”“传统村落(古村落)保护”“工业遗产”三个方面;由于国家政策导向,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应集中在重视多学科融合、历史文脉传承及保护模式的选择。
基于文化传承的聚落公共空间整合策略探讨——以汨罗江流域长乐镇为例
郭嘉宝, 李果
2020, (2): 46-5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08
摘要:
面对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聚落文脉断裂、聚落文化可识别性和社会凝聚力降低等问题,以公共空间整合为导向的思路可以对聚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本文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以汨罗江流域典型聚落湖南省汨罗市长乐镇为例,从自然山水文化、聚落聚居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三个方面探讨长乐镇公共空间整合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长乐镇的社会凝聚力和文化传播能力,全面推进聚落的紧密关联和文脉传承。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赵永琪, 田银生
2020, (2): 54-6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09
摘要:
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数量众多的“中国传统村落”,为了深入了解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状况和成因,文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软件(ArcGIS),对西南地区不同时间截面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空间统计分析软件(GeoDa)及地理探测器工具,综合多种影响指标,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成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地域空间分布不平衡性,不同时期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态势,且聚集核心一直保持不变。在整体空间结构上,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呈“单核聚集—单核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2)通过分析多项指标因子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发现自然因素中的海拔高程、地形起伏度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地形起伏度较大、地面崎岖的中高海拔山区传统村落分布最集中。相比而言,人文因素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小。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绍兴山地古村落的环境适应性分析——以上虞丁山村为例
戴美纳, 张懈, 玄峰
2020, (2): 63-6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10
摘要:
山地古村落是绍兴地区一种典型的传统民居聚落形式。本文以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岭南乡丁山村为例,以自然环境适应性和人文环境适应性作为切入点,通过实地调研、村民访谈及现状卫星图分析等手段对其村落空间格局和建筑形态与地形、气候及民俗习惯等因素的关联性进行分析,以探究绍兴山地古村落在布局与形态等方面对环境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及其所承载的古代匠人的营建智慧。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浙江省关于坡地村镇建设的相关政策与举措,提出山地古村落的营建思想对当下坡地村镇建设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乡村振兴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下的广东省乡村地区空间管治探索
龚蔚霞, 周剑云
2020, (2): 69-7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11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不仅为乡村地区的复兴和城乡关系的重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要求。我国长期以来“重城轻乡”的发展导向造成了城乡二元的发展格局,空间资源及其管治过于集聚在城镇空间,乡村地区发展滞后,即使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其城乡差距也仍然明显。文章立足城乡融合发展视角,提出新时代以乡村地区功能多元化发展、与城市形成互补优势为基本思路划分乡村空间,并通过在广东探索强化空间规划引领、优化乡村三生空间、构建城乡空间网络等具体措施,以期建立城乡新型关系并实现城乡要素合理配置。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皖北地区乡村空间演变与启示——以涡阳县顺河村为例
刘思利, 李鹏鹏
2020, (2): 78-87.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12
摘要:
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国家层面“城乡统筹”“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战略目标,乡村规划与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安徽省乡村规划建设实践至今,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庄空间无序混杂、环境被破坏等问题。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如传统地域文化特色消失等新问题。安徽省内淮河以北地域,即皖北地区,是安徽省乡村规划建设中的重难点。该地区处于中国南北交界带,地域特征明显,文化底蕴深厚;人口众多、产业传统、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单一、脆弱性强。因此,对皖北地区乡村空间的针对性研究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自组织视角下皖北地区乡村空间特征总结,以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曹市镇顺河村为例,通过大量实地调研、访谈,并借助Earth Explorer等平台进行历史影像图采集,梳理近百年来村庄空间演变脉络,分析经济、社会、生态与村庄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皖北地区乡村空间自组织演化的内在规律。旨在把握其规律性,提出自组织与他组织有效结合、同向复合的他组织策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小美再生”为目标的乡村聚落更新模式研究——以北京市水峪村为例
林松, 王韬
2020, (2): 88-93.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13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文章结合传统乡村聚落更新中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以“小美再生”为目标的乡村聚落更新改造的基本策略:村落场地的梳理、建筑风貌的延续及聚落空间的活化。以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为实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策略来激活村落的内在活力,从而实现山居大美的“小美再生”,并希望以水峪村这个典型案例探索一种具有普适意义的传统乡村聚落更新思路。
空间规划与设计
“公园城市”语境下的特色小城镇规划初探——以成都市新场镇为例
罗静茹, 侯方堃, 何莹琨
2020, (2): 94-10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14
摘要:
“公园城市”是新时期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的全新实践。本文论述了“公园城市”理念的发展背景和内涵特征,提出了将“公园城市”理念融入特色小城镇规划的实现路径,并以四川省成都市新场镇为例分析了“公园城市”语境下特色小城镇的规划策略,以期为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生态屏障区“人—野生动物—自然”和谐共生的特色发展之路——以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野放中心及周边地区概念规划为例
路萌, 刘星, 程珊
2020, (2): 102-11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15
摘要:
自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起,生态文明建设愈受重视,生态屏障区一直是管控和开发博弈的焦点。青城山是四川省最核心的生态屏障和珍稀物种栖息地,除包含都江堰水利工程外,还是大熊猫的自然栖息地。面对严格的管控需求,该片区由于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区域内网红黄金游线,承载着以人为本的旅游开发需求。城市要发展、熊猫要野放、生态要保护,在多方诉求的驱使下,本文以大熊猫野放中心周边23平方公里区域的概念规划为例,探索了一条生态屏障区人、自然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的特色发展之路。
调查研究
县域统筹村镇建设典型案例调查研究
高宜程, 陈玲
2020, (2): 111-11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16
摘要:
本调查研究分别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选取典型案例县区,开展县域统筹村镇建设调查研究,总结了县域统筹村镇建设的主要做法,主要有重视顶层设计,县域统筹推动资源、要素城乡一体化,统筹分类推进村镇布局优化,加大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投入,以及开展共同缔造,动员村民、社会参与等。在此基础上,从找准工作主要抓手、建立协调机构、拓宽资金渠道,建立长效机制,建立考评机制等方面总结了县域统筹村镇建设的主要经验。最后,得出产业发展是乡村建设的根本动力,维护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基础,试点示范工作是有效抓手,建立长效投入和管理机制是重要保障的基本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