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吉尧,苏唱,梁晨.文化遗址及周边地段景观系统初探[J]. 绿色环保建材,2018(12):67-68,71. |
[2]
|
李亚娟.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开发[J]. 辽宁农业科学,2019(1):60-61. |
[3]
|
朱珏. 农村城镇化与文化遗址保护的契合——以良渚文化遗址保护区为样本的分析[J].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28-34. |
[4]
|
陈稳亮. 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基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探索[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 |
[5]
|
程龙. 中外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比较研究——以古建筑及其遗址开发利用为例[J]. 城市问题,2000(6):29-31. |
[6]
|
邵甬, 阮仪三. 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J]. 城市规划汇刊,2002(3):57-60. |
[7]
|
Alain Marinos.Practicein reappearance of the value of urban cultural heritage in France[J]. Time Architecture,2000(3):14-16. |
[8]
|
刘曙光. 文明古国、遗产大国、保护强国——意大利文化遗产保护速写[N]. 中国文物报,2003-09-12(5). |
[9]
|
Phillips C.. Comment on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archaeologyandculturalheritagemanagement:anassessmentfrom case studies in southern Africa and elsewhere[J]. Current Anthropology,2008,49(2):479-480. |
[10]
|
Kaltenborn B.P., Thomassen J., Wold L.C., World Heritage status as a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local futures? A case study from Vega in Central Norway[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3,21(1):99-116. |
[11]
|
Simpson K.. Strategic planning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as contributors to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01,4(1):3-41. |
[12]
|
Damm C.. Archaeology, ethnohistory and oral traditions:approaches to the indigenous past[J]. Norwegian Archaeological Review,2005,38(2):73-87. |
[13]
|
孟宪民. 梦想辉煌:建设我们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和园区——关于我国大遗址保护思路的探讨[J]. 东南文化, 2001(1):6-15. |
[14]
|
喻学才. 遗址论[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 2001(2):45-49. |
[15]
|
陈同滨.中国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多学科研究[M]//徐嵩龄, 张晓明, 章建刚.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的实践与理论进展.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84-203. |
[16]
|
赵荣, 李宝祥. 发展观光农业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J]. 经济观察,1999(1):34-37. |
[17]
|
陈文敏. 保护与发展——以云南省为例谈历史文化名城的动态保护[J]. 城市开发,2003(1):15-16. |
[18]
|
斩绥东. 殷墟——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J]. 决策探索, 2002(6):15-16. |
[19]
|
龚良. 论明祖陵遗址的保护利用[J]. 东南文化, 2002(3):85-96. |
[20]
|
黄光宇, 李和平. 山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观念——论重庆黄山陪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J]. 城市规划,1998,14(3):43-45. |
[21]
|
权东计, 朱海霞. 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发展战略研究[J]. 经济地理,2003,23(3):409-413. |
[22]
|
阚耀平, 焦黎, 蒙莉. 新疆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思路[J]. 干旱区地理,2000,23(2):149-154. |
[23]
|
田林.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
[24]
|
董欣. 陕西大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04. |
[25]
|
所萌. 城市边缘区大遗址保护规划研究[D]. 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 |
[26]
|
陈稳亮.村落型大遗址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雍城遗址为例[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3):119-125. |
[27]
|
陈稳亮, 杨新军, 赵荣. 遗址区居民生活质量与遗址保护态度研究——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2007(1):18-24. |
[28]
|
郑育林, 唐远志, 张立. 基于博弈论的大遗址保护区政府与居民搬迁行为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9(6):1053-1055. |
[29]
|
吕琳. 西安大遗址周边空间环境保护与营建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
[30]
|
蒋明辰. 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同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5. |
[31]
|
曹恺宁. 城市有机更新理念在遗址地区规划中的应用——以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地区整体改造为例[J]. 规划师, 2011,27(1):46-50. |
[32]
|
孙伊辰. 城市大遗址周边环境保护规划策略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2013. |
[33]
|
陈稳亮, 赵达. 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规划探索——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4):44-49. |
[34]
|
李标标. 大遗址与所在地居民共生关系初探[D]. 西安:西北大学,2017. |
[35]
|
陈稳亮, 季佳慧, 周飞. 基于民生需求的米脂窑洞古城保护与利用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8(1):44-51. |
[36]
|
赵中枢. 名城城郊型大遗址保护规划初探——以咸阳西汉帝陵群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5):96-100. |
[37]
|
李晓玲. 大明宫遗址周边地区现状调查分析[J]. 城市问题,2006(2):97-99. |
[38]
|
李晓莉, 马骁. 殷墟考古大遗址公园建设与保护区内经济发展探析[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6):86-88. |
[39]
|
骆晓红. 大遗址保护中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以良渚遗址的保护为例[J]. 南方文物,2018(1):112-115. |
[40]
|
A. H. Maslow.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4):370-396. |
[41]
|
陈稳亮. 大遗址保护研究中民生问题研究综述[J]. 城市问题,2014(11):27-32. |
[42]
|
郑育林, 黄伟, 甘洪更, 等. 大遗址区城市改造与提升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区为例[J]. 文博,2016(3):89,101-104. |
[43]
|
王晓敏."生态博物馆"视角下的汉长安城遗址空间环境保护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