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祖增."供给侧改革"与出版业创新——关于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若干思考[J]. 浙江经济,2016(12):60-61. |
[2]
|
Xueqin Wang, Shenghe Liu, Olivier Sykes, et al.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model:a transform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in China[J]. Sustainability,2019(7):1-21. |
[3]
|
郁建兴, 张蔚文, 高翔, 等.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J]. 浙江社会科学,2017(6):143-150,154. |
[4]
|
王大为, 李媛. 特色小镇发展的典型问题与可持续推进策略[J]. 经济纵横,2019(8):69-75. |
[5]
|
方杰, 黄萍. 农村城镇化与产业集聚模式创新探析[J]. 理论与改革,2007(5):93-95. |
[6]
|
盛世豪, 张伟明. 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 浙江社会科学,2016(3):36-38. |
[7]
|
苏斯彬, 张旭亮. 浙江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实践模式探析[J]. 宏观经济管理,2016(10):73-75,80. |
[8]
|
黄勤, 杨爽.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 经济纵横,2014(1):44-47. |
[9]
|
李柏文, 曾博伟, 宋红梅. 特色小城镇的形成动因及其发展规律[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2):36-40,47. |
[10]
|
黄静晗, 路宁.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综述:进展与展望[J]. 当代经济管理,2018,40(8):47-51. |
[11]
|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
[12]
|
Paul Krugma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
[13]
|
Baldwin, Richard E. Agglomeration and endogenous capital[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2):253-280. |
[14]
|
Luis Lanaspa, Fernando Pueyo, Fernando SanzGracia. The public sector and core-periphery models[J]. Urban Studies,2001,38(10):1639-1649. |
[15]
|
Baldwin, Richard E., Rikard Forslid. The core-periphery model and endogenous growth:stabilizing and destabilizing integration[J]. Economica,2000,67(267):307-24. |
[16]
|
Antonio Ciccone. Agglomeration effects in Europe[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6(2):213-227. |
[17]
|
Ellison G, Glaeser E L.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 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5):889-927. |
[18]
|
陈滢. 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分析[J]. 经济纵横,2007(10):53-55. |
[19]
|
陈玮. 论集约用地与产业集聚[J]. 中国土地科学, 2000(6):14-17,30. |
[20]
|
白建国,梁红岩.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 经济问题,2005(2):34-35. |
[21]
|
崔宇明, 代斌, 王萍萍. 城镇化、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2013(4):54-63. |
[22]
|
曹广忠.企业布局、产业集聚与小城镇发展——对山东、浙江四个小城镇的调查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3,24(7):36-40. |
[23]
|
张永良, 刘科伟. 论小城镇企业聚集发展与制度创新[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4):251-254. |
[24]
|
李彦玲, 彭克明. 三位一体打造农村经济新格局——谈发展小城镇、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J]. 经济论坛,2003(15):21-22. |
[25]
|
Bingqin LI, Xiangsheng AN. Migrants as a source of revenue in small towns in China[J].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2013,22(1):51-66. |
[26]
|
王悦. 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题的新探索[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6):187-191. |
[27]
|
金逸民, 乔忠. 关于小城镇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64-68. |
[28]
|
周伯煌, 陈永富, 张文龙, 等. 浙江省小城镇发展进程中环境保护问题探讨[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20(1):77-81. |
[29]
|
陈斌. 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及其影响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0):53-57. |
[30]
|
王海飞. 供给侧视阈下促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基于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调查[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7(4):131-139. |
[31]
|
陈宇峰, 黄冠. 以特色小镇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实践[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32(5):28-32. |
[32]
|
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 浙江社会科学,2016(3):28-32. |
[33]
|
付晓东, 蒋雅伟. 基于根植性视角的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探讨[J]. 中国软科学,2017(8):102-111. |
[34]
|
闵学勤. 精准治理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路径[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5):55-60. |
[35]
|
马斌. 特色小镇: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战略[J]. 浙江社会科学,2016(3):39-42. |
[36]
|
徐剑锋. 特色小镇要聚集"创新"功能[J]. 浙江社会科学, 2016(3):42-43. |
[37]
|
郑健壮.从产业集群、开发区到特色小镇:演化与选择[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9,19(1):43-49. |
[38]
|
刘国斌, 高英杰, 王福林. 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98-107. |
[39]
|
朱伯伦."大城小镇"协同发展影响因素与路径——基于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证研究[J]. 学术论坛,2018,41(1):116-121. |
[40]
|
马仁锋, 沈玉芳, 刘曙华.1949年以来工业化与特色小镇动力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110-117. |
[41]
|
贺有利, 王生林, 赵晗彬. 城市化的动力——工业化和三产化[J]. 甘肃理论学刊,2009(2):106-111. |
[42]
|
吴建峰, 周伟林. 新时期我国特色小镇动力机制及政策选择[J].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5):21-26. |
[43]
|
席丽莎, 刘建朝, 王明浩."文化源"+"产业丛"——新时代特色小镇发育的动力及其机制[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10):151-155. |
[44]
|
熊正贤. 特色小镇政策的区域比较与优化研究——以云贵川地区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36(2):104-116. |
[45]
|
Ed Diener, Eunkook Suh. 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economic, social, and subjective indicator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7(40):7-32. |
[46]
|
Christine Jasch.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indicator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0,8(1):79-88. |
[47]
|
Carl Scott Shafer, Bong Koo Lee, Shawn Turner. A tale of three greenway trails:user perceptions related to quality of life[J].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2000,49(3-4):163-178. |
[48]
|
王富喜, 毛爱华, 李赫龙, 等. 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1323-1329. |
[49]
|
杨丹丹, 张娟. 河北省城镇化质量实证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2):5-7. |
[50]
|
刘融融, 胡佳欣, 王星. 西北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7(6):106-118. |
[51]
|
徐乐怡, 曹信生, 刘程军. 产业视角的中国城镇化质量分级与演化研究[J]. 经济地理,2018,38(12):68-75. |
[52]
|
汪增洋, 张学良. 后工业化时期中国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J]. 中国工业经济,2019(1):62-80. |
[53]
|
王竞一. 新时代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19,41(8):64-68. |
[54]
|
成霄霞. 基于FAHP的特色小镇建设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 财贸研究,2019,30(7):34-41. |
[55]
|
温燕,金平斌.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估模型构建[J]. 生态经济,2017,33(6):85-89. |
[56]
|
辛金国, 宋晓坤, 沙培锋. 我国特色小镇生态位综合评价——以杭州特色小镇为例[J]. 调研世界,2019(9):3-9. |
[57]
|
王悦. 小城镇的工业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z2):19-20. |
[58]
|
王晓洋. 特色小镇商业建设模式及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江苏苏州市为例[J]. 商业经济研究,2019(4):162-164. |
[59]
|
宋宏, 顾海蔚.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 东北农业科学,2019,44(2):75-80. |
[60]
|
陈前虎, 司梦祺, 潘兵. 浙江省小城镇特色成长的机制、障碍与路径——可持续发展的扩展模型及应用[J]. 经济地理, 2019,39(11):69-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