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40卷  第8期

编者絮语
乡村振兴战略之追本溯源
蒋朝晖
2022, 40(8): 1-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8.001
摘要:

浏览该期文章:【2022年08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自1982年起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乡村发展。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列入七大国家发展战略之一。新时代为什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笔者认为可以从发展和保障两个方面来认识。

从发展方面来看,一是挖掘消费潜力。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这也是“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的基础。乡村振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有利于拉动农村地区的消费,当然,乡村消费潜力的释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二是保障就业稳定。 2018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 2018〕 39号),但近年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农民工就业问题雪上加霜,乡村振兴则有利于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缓解农民工就业问题。

从保障方面来看,一是保障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乡村振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二是保障社会公平。 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71,到2020年,这个数值已降为2.56,这也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具体表现。同时,农民工长期异地务工造成大量乡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乡村振兴可以让更多打工者在自己的乡村或周边县市找到工作,使儿童和老人得到更多家庭关爱。

从实施路径来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而关键要素是农产品、土地和劳动力。一方面,从历史上看,乡村地区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计划经济时期工农产品之间的剪刀差助力城市完成了早期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出口加工业一片繁荣,这个过程需要的巨量土地和劳动力大部分都来自乡村。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树立城乡等值观念,促进农产品、土地、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

乡村振兴道阻且长,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员能将目光投向我国广袤的乡村地域,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真正将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探索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本刊编辑部主任:张爱华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8.001


乡村振兴
精明增长视野下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毛志龙, 唐相龙
2022, 40(8): 5-9,5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8.002
摘要:
精明增长理论广泛应用于城市化地区,而在广大乡村地区的探讨略显不足。因此,本文回顾了精明增长的缘起与主要内容,同时梳理了乡村精明增长的探索进展,并就精明增长与乡村振兴在背景、目标、内涵和价值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两者在新时代语境下具有可互补性。进一步探讨了乡村振兴的耕地保护、用地集约及居业协同等问题,认为精明增长理论可以用于指导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能够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思路和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有效指导现阶段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基于生态补偿理念的城镇发展策略研究——以贡山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为例
崔亚飞, 赵荟, 周建洪
2022, 40(8): 10-1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8.003
摘要:
随着生态补偿机制的逐步确立,生态保护区的造血能力得到增强,相关县、市积极进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同城镇发展相融合的有益探索,以期实现城镇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赢局面。文章基于现地调查和部门访谈资料,分析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以下称“贡山县”)生态产业发展特点及限制条件,并查阅相关文献以找寻生态补偿理念下的产业发展和生态安全之间的契合点,明确了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并对生态产业发展进行正确引导是破解贡山县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矛盾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城镇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数字乡村背景下村庄协同发展路径研究——以湖北省长乐坪镇为例
饶宇轩, 陈铭, 牟玲利
2022, 40(8): 17-26.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8.004
摘要:
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推进,村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变。文章将村庄协同发展作为一个系统概念,探析村庄协同发展与数字乡村之间的关联影响,发现数字经济在提升村庄活力的同时,导致了实体与虚拟空间的不相适应。为应对新时期村庄协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本文结合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乡村振兴试验区的规划实践,提出强化大小并重、虚实结合的产业要素协同,突出区域集聚、连锁分布的服务设施协同,以及推进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多村治理协同,以期为数字乡村背景下村庄协同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数字乡村视角下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研究
陈铭, 储著琴
2022, 40(8): 27-3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8.005
摘要:
数字乡村的建设正在改变乡村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赋予乡村传统文化更高的传播性、影响性和表现性,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概念和内涵展开研究,剖析了数字乡村建设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现实困境及其内因,厘清了数字乡村建设下公共文化空间重构路径,提出了五点重构策略:设施重构,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场所重构,维护传统文化场所记忆;功能重构,融合当代文化功能需求;模式重构,打造虚拟文化传承空间;主体重构,促进多方参与共同缔造,探索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如何推进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
县域规划
县域国土空间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以江西省玉山县为例
刘美娥, 唐柏梁, 刘慧
2022, 40(8): 35-4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8.006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次及造成损失程度显著增加,科学评估自然灾害风险是实现风险有效管理及应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自然灾害评价理论及三维风险矩阵方法,构建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进行县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及区划,并分析总结风险具体构成,提出县域国土空间重点防控区域。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风险程度呈良好态势,绝大部分区域为中等及以下风险,高风险区面积极少且分布零星,较高风险区整体呈现为西北—东南方向上的“S”形分布带。按风险程度由高到低排列,各等级面积占全域比重分别为0.02%、12.54%、48.69%、7.18%、31.57%。县域范围内高、较高等级风险区是风险防范控制重点区域,在自然灾害的管控和防治工作中应依据风险的具体构成及内容采用对应措施。
最优化理论下区县单元城市开发边界体系探讨
陈孟, 朱冠宇, 张册
2022, 40(8): 42-5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8.007
摘要:
自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要求以来,城市层面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城市开发边界体系划定思路,但对不同层级的区县单元划定工作借鉴意义有限。文章从最优化理论视角出发,解析空间内涵发展背景下区县单元在生态管控、发展方式、规划实施中的选择路径,为城市开发边界体系划定的总体思路、技术实现、制度保障提出最优化构建方案,以期为区县单元的划定实践提供参考。
国土空间规划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以陇西县农业空间为例
何亚龙
2022, 40(8): 51-5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8.008
摘要:
开展农业空间土地综合整治能有效激活乡村人口、资本、技术等发展要素,能在破解土地细碎化难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选取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统计年鉴、遥感影像等数据构建指标体系,科学评价陇西县农业空间耕地破碎度、农村居民点整治和宜耕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以便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期间,对后期农业空间重点整治方向及重大项目落位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陇西县耕地综合破碎度总体上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状态,中部破碎度最低,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较大,重点整治潜力区有37个行政村,一般整治区有51个行政村,低整治区有92个行政村,无整治区有35个行政村;陇西县耕地后备资源地块数共计183块、1877.07公顷,宜耕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小且开发难度大。最后,依据评价结果,对各区域针对性地安排对应整治工程,着力构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的新格局。
管理与治理
基于人才下乡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模式探索——以江苏省丰县大沙河镇为例
葛大永, 国子健
2022, 40(8): 59-6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8.009
摘要:
乡村治理是实现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文章回顾了我国人才下乡推动乡村治理的发展历程,提出历次人才下乡运动均带有时代阶段性任务,不断探索乡村治理模式。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背景下,规划师下乡承担了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在总结我国规划师下乡地方实践和历次人才下乡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文章提出江苏省规划师下乡的乡村治理模式,并结合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大沙河镇规划师下乡实践,提出“基因激活”“四心赋能”“陪伴共治”的大沙河模式,以期为生态资源禀赋良好的后发乡村地区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借鉴参考。
基于共同缔造的微介入式乡村治理策略——以河南省晏岗村为例
孙啸松, 荣玥芳, 张若杉
2022, 40(8): 66-7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8.010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以鸟瞰图或总图为代表的城市规划方法不能满足乡村社区精细化发展的需求。共同缔造理念强调通过引导多元主体的参与,渐进式地提升社区人居环境,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的乡村社区进行推广实践。本文通过对乡村层面的现行治理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小微、渐进式治理的必要性,并以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晏岗村为实证案例,引入微介入的方法,将村民主观需求和村庄客观条件作为选择治理介入点的依据,最终通过不同阶段介入点的改造逐步提升乡村环境,为探索新时代乡村如何建立具体有效的治理策略提供参考。
区县主政者说
高质量发展建设品质生活之城的五维协同新模式——中共易县县委书记张锐谈易县探索
张锐
2022, 40(8): 中插页-中插页.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8.011
摘要:
乡土建筑
基于多元价值认知的东莞乡村建筑风貌塑造探讨
唐孝祥, 白颖, 袁月
2022, 40(8): 73-80,10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8.012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正面临城乡全面融合的现实挑战,城乡特色风貌塑造是提高城市影响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广东省东莞市乡村风貌塑造中,充分发挥乡村承载的生态、历史、文化等资源价值,对进一步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高效流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东莞32个乡镇传统建筑的实地调研及资料梳理,从地域文化、科学技术、审美取向、族群记忆四个方面展开东莞乡村传统建筑价值的认知、挖掘与阐释;以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为工具建立传统建筑价值与具体要素的逻辑关联,归纳总结乡村风貌类型特点,提出基于多元价值的乡村建筑风貌控制体系,从而对东莞乡村建筑风貌塑造科学指引,以期为城乡融合发展中乡村建筑风貌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基于参数化设计的上海乡村住宅建筑自然采光优化研究
胡艺萌, 张改景, 缪嘉晨
2022, 40(8): 81-8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8.013
摘要:
基于乡村振兴政策的背景,我国大力开展乡村住宅的建设转型工作,建筑环境性能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环境评价与建筑性能优化模拟的基础上,本研究讨论了在参数化分析平台上实现乡村住宅自然采光自动化优化设计的方法,提出了空间模型建立、数值模拟计算、性能评价打分和自动寻优分析四个流程。构建包含光环境照度和眩光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方法。该自然采光优化设计方法探究了面宽进深比、南向窗墙比对乡村住宅自然采光效果的影响,筛选出多变量、多目标优化分析的最优解,反馈指导乡村住宅自然采光设计,为乡村住宅的新型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基于类型规律转译的古城肌理织补方法初探——以大理剑川古城保护与更新为例
李旺胜, 王颖, 郑溪, 刘皖婧
2022, 40(8): 90-10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8.014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采用数字信息技术为古城更新提供有效辅助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针对传统规划设计方式在对古城大面积肌理修复更新设计中工作量过大、难以应对复杂条件肌理及建筑物动态老化和维护更新的问题,本文采用CityEngine建模方法,运用其CGA规则可在统一中求变化的语法特点,通过人工干预或者自动迭代的方式,将类型学理论解析得到的传统民居营建法则转译为建模约束关系代码,并运用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剑川古城保护与更新设计中,使之不仅能较好辅助剑川古城的大批量传统建筑群体维护式更新设计及动态修复管理工作,还能保证生成方案符合传统肌理和三维风貌,为古城肌理修复提供可借鉴的新思路。
调查研究
乡村旅游空间体验满意度调查研究——以哈尔滨市镇北村为例
周立军, 张雪楠, 殷青
2022, 40(8): 101-110.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8.015
摘要:
乡村旅游中游客的空间体验需要得到重视,因而村落空间应该在原真性保护的基础上尽可能契合游客行为意愿。然而,游客对空间要素的重要性感知往往被忽略,但事实上其应该与满意度感知共同构成空间质量的评价依据。本文以中东铁路沿线代表型村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尚志市一面坡镇镇北村为例,运用重要性—满意度分析(简称“IPA”)的方法体系探究游客视角的村落空间问题。首先根据游客的通行、消费、观览、互动四类行为选取游客的空间体验评价指标,借助李克特量表调查游客对镇北村4个空间维度共36个空间因子的满意度与重要性的感知,然后对所得数据构建IPA模型并进行修正,所有空间因子被划分为4个优先级。由此发现镇北村旅游发展的空间亮点与短板,提出各空间要素相对应的改善措施以优化游客空间体验,从而推动该村的保护与发展,以期为中东铁路沿线城镇村的旅游空间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浙江省乡村规划与建设经验的县域样本研究——基于德清县十二个典型村的田野调查
王丽, 刘爽, 陈晨
2022, 40(8): 111-11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2.08.016
摘要:
县域是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组织单元,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自2003年以来,浙江省依托其发达的县域经济进行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的乡村规划与建设实践,乡村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为“十四五”时期的乡村建设行动积累了成功经验。本文聚焦浙江省德清县,在梳理该县乡村规划建设历程的基础上,结合12个典型村庄的田野调查成果,归纳县域乡村建设发展的类型学特征,并基于案例研究深入剖析乡村发展的微观机制,对县域乡村建设发展成效进行经验总结和趋势展望,可为其他相似地区的县域乡村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2, 40(8): 119-119.
摘要:
地方动态
2022, 40(8): 120-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