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9卷  第11期

编者絮语
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意义
彭震伟
2021, 39(11): 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01
摘要:

近年来,为解决我国各类空间规划自成体系、互不衔接等问题,国家推动了以“多规合一”为主线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并对应我国的行政管理体系,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五级”,和以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的专项规划“三类”为架构的“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主要体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乡村发展的不充分。乡镇作为国家行政管理体系中最基层的管理单元,在协调城乡关系、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对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社会矛盾的解决具有独特的作用,这既是推动乡村高质量振兴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自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印发以来,各地已在陆续推进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工作。

乡镇虽然是五级国土空间规划中最低层级的地域,但由于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与落实的功能要求,高层级地域的国土空间规划对“多规合一”内容在乡镇地域的传导与落实,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都会对乡镇地域各类自然资源规划管理的落实和各类空间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提出更高的规划要求。特别是乡镇地域承担了更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的作用,以及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体现是高层级国土空间规划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

同时,乡镇地域涉及到城(集)镇与乡村等不同特质的地域要素,以及其结构上充分体现出的城乡二元特征,也会关联到乡镇地域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如何有效衔接。如乡镇地域的产业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等需要有总体层面的安排,发挥城乡融合的作用,既要考虑与县市的衔接,也要考虑与乡村的融合,做到对乡村发展底线要素的刚性管控。因此,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其他高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

本期杂志刊登的关于提高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实用性思考的文章便是对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非常有益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业内专家和国土空间规划从业人员能充分关注到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的特殊性,研究如何编制能用、好用、管用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乡镇的健康发展和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

专家笔谈
“新格局”下小城镇发展探讨
冯长春
2021, 39(11): 5-11.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02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
关于提高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用性的思考——以北京大兴区采育镇为例
吴邦銮, 郑强, 张春花
2021, 39(11): 12-1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03
摘要:
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我国“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最基层的强调面向实施和可操作性的总体规划,其规划成果是否“能用好用管用”是衡量其规划编制工作成败的核心评判标准。本文结合北京市新一轮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研判提高规划实用性的重点方向,认为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应传导落实上位市县(区)规划、提供全覆盖的基础性乡村发展引导和管控要求、明确边界和责权以支持提升村镇基层治理能力、完善区域协调互促发展格局、提高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弹性,并提出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需要处理好“上”与“下”、“村”与“镇”、“条”与“块”、“内”与“外”、“近期”与“远期”五个关系,提高规划实用性,更好地肩负起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责任和使命。
山地旅游型城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思路探索——以九寨沟县为例
周智慧, 冯瀚, 蒋旗
2021, 39(11): 20-28.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04
摘要:
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是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城镇开发边界作为城镇开发建设的核心管控界线,在城镇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管控约束和发展引导的双重作用。当前我国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普遍将关注重点聚焦于大中型平原城市,缺乏对于用地离散程度较高的山地旅游型城市的探讨,以及与建设用地指标空间配置的衔接研究。文章结合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具体实践,探讨如何在“双评价”结论基础上,从全域旅游的角度分析筛选出适宜优先发展的新增建设用地,并通过评估乡镇发展潜能明确分配标准,提出山地旅游型城市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方法,即通过构建“七步法”的技术框架,形成自上而下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思路,对于优化山地旅游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保护格局,促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基于“三线”统筹划定的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格局优化思考
伍黎芝, 江雪梅, 朱有法, 孙泽祥
2021, 39(11): 29-3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05
摘要: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优化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格局是夯实我国粮食安全资源基础的需要。本文简要分析和阐释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演进背景与时代意蕴,辨析了三条控制线的逻辑关系与划定优先序,明晰了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格局优化的规划路径与策略,并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思考,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韧性城市视角下防灾减灾与安全格局专项规划框架及技术路线研究
高晓明, 王晓朦
2021, 39(11): 35-42.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06
摘要:
在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的总要求下,文章从韧性城市建设理念出发,结合城市用地安全评估、综合防灾减灾的规划方法,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构建“防灾减灾与安全格局专项规划”整体框架,明确其与总规、详规的关系,并提出具有良好实操性的规划规程。该专项规划框架的建立对于维护和控制特定地段的土地利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对具备防灾用途或者承担防灾功能的空间格局的规划提出要求,为划定“三区三线”提供执行方法的支撑与反馈。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研究——以醴陵市隆兴坳村为例
张文, 赖艳
2021, 39(11): 43-49.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07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多规合一”的时代背景下,村庄规划逐渐向全域化、全要素、全过程的思路转变,规划的理念、方法、内容都面临转型。本文从乡村振兴视角出发,通过剖析传统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和新时代村庄规划的转型趋势,并以湖南省株州市醴陵市枫林镇隆兴坳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践为例,通过生态优先、盘活存量、产业激活、彰显特色等8个方面的规划策略和要点,为编制能用、管用、好用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和借鉴作用。
文化保护与传承
中国文化线路沿线聚落研究进展——基于知网数据的文献综述
李霂芝, 张定青
2021, 39(11): 50-56,9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08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文化线路这一遗产保护概念引入国内,文化线路沿线聚落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方向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文章利用中国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和SATI文献信息统计分析工具对中国文化线路沿线聚落研究的总体态势进行归纳分析,从沿线聚落类型、历史演变、价值评价及保护与更新等方面对主要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对其多学科研究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针对当前文化线路沿线聚落研究存在的研究区域有限、定量研究不足、理论体系尚未完善等问题提出建议,以期对今后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有所启示。
基于人本主义视角的历史文化名镇城市设计实践——以海林市横道河子镇为例
赵志庆, 安庆龙, 谢佳育
2021, 39(11): 57-6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09
摘要:
新时期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设计作为一个贯穿于城市规划全过程的系统化工具,是协调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矛盾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实践为例,从改善空间环境、传承历史文脉、追求公平效率的人本愿景出发,提出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自然底线控制、整体风貌设计、全过程多方参与的城市设计路径。通过延续历史城镇空间肌理、加强城镇色彩风貌的规划管控、配套建设城镇基础设施、重塑城镇文化地标等方式,充分发挥横道河子镇的自然禀赋与人文价值,为实现历史文化名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可行的路径。
基于双构性的宁波地区海防卫所特色保护——以昌国卫为例
柴晓怡, 米炜嵩
2021, 39(11): 65-7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10
摘要:
传统乡村聚落的演化过程受到“内生性”和“外生性”两种机制的作用,形成其空间形态的“双构性”。本文在梳理浙江省宁波地区沿海卫所的演进历程与双构特征的基础上,以昌国卫为例,识别其基于海防格局要求形成的事件性特色空间和基于内生演化机制形成的乡土性基底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海防聚落遗产的特色保护方法。
乡村振兴
村落公共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分析与优化研究——以秦汉新城陈王三村为例
赵鑫, 井晓鹏, 王蕾, 伍眉函
2021, 39(11): 76-8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11
摘要:
村落公共空间作为承担村民交往、娱乐、行政等诸多活动的空间载体,是未来乡村空间转型的重要抓手。目前对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其个体属性,但通过定量研究识别其体系特征,对明晰村落公共空间内部关系、重塑村落公共空间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网络密度、网络关联度、小世界特征、小世界商值、派系、中心势、中心性、结构洞和结构对等性九个指标,构建村落公共空间网络结构分析框架,分别从总体特征和节点关系两方面来定量分析公共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案例地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南位镇陈王三村的公共空间网络结构松散,整体性强而连通性较弱;网络中节点存在差异但是相互可替代性强,并且缺少核心节点。进而,提出优化节点、深化联系、强化网络、活化管理四个方面的建议,以期对村落公共空间网络化营建提供一定借鉴。
乡村振兴背景下区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策略探索——以衡水市邓庄镇省级示范区为例
田家兴, 孙雪婷, 刘娟
2021, 39(11): 86-94.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12
摘要: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的特征。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式可归纳为“标准化”“单体乡建”“共同缔造”三种模式,虽然各有优势,但也会存在千村一面、建设投资高、周期长等问题。本文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指导纲领,着眼区域视角,聚焦河北省衡水市邓庄镇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内18个村庄“三农”问题的突出短板,有针对性地探索产业发展、生态修复、文化营造、村庄建设、组织管理等多维度区域统筹的提升策略,加强区域总体统筹及试点详细设计的深化落实,以期为区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施策略提供借鉴思路。
城乡融合视角下近郊型田园综合体规划研究——以南京江宁溪田田园综合体为例
张川, 郭培, 鲍沁雨
2021, 39(11): 95-105,11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13
摘要: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各地根据地方实际探索衍生出多样的实践路径,但大多局限于项目空间内部要素整合的探索,缺乏对田园综合体与区域及城乡互动发展的深入研究。同时,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亟需明确田园综合体具体实施的法定路径和保障。本文聚焦城市近郊乡村地区,提出近郊型田园综合体是探索城乡融合实践路径的创新平台和载体,从城乡融合视角提出近郊型田园综合体规划的新路径,以主动对接城乡发展为导向,尝试将乡建综合优势与城市发展要素相结合,从空间体系重构、城乡产业融合、机制平台创新、田园社区共享四个方面构建乡村融入城乡发展网络的规划范式,并通过“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保证田园综合体的实施推进。最后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溪田田园综合体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当下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及建设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乡土建筑
社区营造视角下的乡土建筑遗产活化模式
邓毅, 毛锐, 蔡凌
2021, 39(11): 106-115. doi: 10.3969/j.issn.1009-1483.2021.11.014
摘要: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土建筑遗产面临着同乡村社区逐渐割裂的困境。随着国家政策引导,乡村社区化逐渐成为我国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文章梳理了国内外社区营造视角下建筑遗产活化的发展历程,论述了社区营造作为建筑遗产活化介入路径的可行性;通过对国内以社区营造为理念的活化案例进行剖析,将活化过程中包括总体策划、组织方式、资源分配方式、资金投入方式、规划设计方式及运营使用方式等一系列实施方法进行归纳,提炼出政府统筹引导型、村民自发组织型、社会组织推进型三种活化模式,并分析对比其运行特征,进而对不同活化模式的组织协调、资金投入、权责分配和教育培养等实践运行机制进行了剖析,明确了规划师和建筑师在具体落实工作中需要侧重的设计策略和实施方法,以期将社区营造理念有效贯彻到活化实践当中。
行业资讯
国家部委动态
2021, 39(11): 116-120.
摘要:
学会协会动态
2021, 39(11): 120-120.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