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局下的绿色低碳村镇发展探讨
-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动下,村镇与城市全方位对接发展,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问题。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乡村振兴系统工程,是更具前瞻性、引领性、示范性及责任感的高质量乡村振兴尝试与发展。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做好“三农”工作是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要务,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为我国村镇今后的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
村镇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也将成为探索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农业生产占用了全球50%以上的可利用土地,消耗了超过地球70%的淡水,使78%的水体富营养化,因此村镇地区蕴藏着巨大的碳减排潜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 36号)、《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共出现“农业” 11次、“农村” 7次。根据英国风险评估公司Verisk Maplecrof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中国乡村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3吨。中国村镇在绿色低碳之路上呈现出高排放燃料占比过高、清洁能源使用率低、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减排挑战。
相较于城市,村镇优良的生态环境、低碳的生活方式,以及本地食物和本土材料等使其更具有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和优势,需要结合自身特征制定高质量的“双碳”实现路径。村镇碳减排重点关注领域为低碳规划设计、清洁能源使用、建筑减碳、废弃物低碳处理及循环农业等方面。如何尽可能减少村镇生产生活中的碳排放,如何尽可能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村镇资源能源优势优化用能结构,是实现村镇“双碳”目标的两大主题。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及探索实践,推动村镇生产、生活、生态各场景的协调配合。
为此,本刊开设“绿色低碳村镇”专栏,倡导行业科技工作者研究绿色低碳村镇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村镇产业应当如何进行转型与发展、村镇如何选择治理体系与市场机制等问题,对绿色低碳村镇的规划方法与建设路径、用地布局理论与方法、资源的建设性保护、住宅建设及生活方式与文化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绿色科技及碳汇提升等多个方面进行探索。期待学界同仁踊跃投稿,更多关注村镇发展,为我国村镇绿色低碳发展和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思路及借鉴,共同助力乡村振兴和“零碳”村镇建设。